分享更多
字体:

2012年减排压力大 建筑节能迎来黄金十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4: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一晃,“十二五”的第一个年头过去了,2011年单位GDP能耗是否完成?新一年节能减排规划具体将作何调整和分配?受影响的周边产业将如何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该怎样顺利实现转型……随着岁末年初的到来,各地环保局开始审视前一年减排工作,上述问题也频繁见诸报端,成为打在众多业内人士心头的一个个大问号。

  2012年减排规划渐露端倪

  权威数据显示,上年度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6%,距3.5%的年度目标相差甚远。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在年终的“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也曾表示,2011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存在难以完成的风险。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前松后紧”并最终惨淡收局的态势。

  为避免前车之鉴,尚在制定中的2012年减排规划明显趋于谨慎。国家发改委日前初步提出的2012年基本指标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2012年我国将出台保绿色发展的“八项措施”,其中明确指出将实施重点工程,加大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在节能行业探索多年的深圳市港福菱冷却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丘小龙分析认为,“八项措施”意味着“十二五”将再次加大对重点节能工程的扶持和监督,针对“耗能大户”的建筑节能服务作为国家未来10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中信证券也预测,2011-2013年建筑节能每年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5600亿元,减排任务的贯彻将使建筑能耗升级改造的比例不断提升。

  建筑节能:政策推动黄金十年

  据了解,作为建筑大国,中国同时是一个能耗大国,建筑能耗总量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在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推行建筑节能由此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头戏。

  当前建筑节能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新型节能系统的使用率等,国家也在资金等方面对节能降耗工程进行了多重鼓励。这其中,冷却塔的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中国首家零能耗冷却塔制造商——港福菱公司丘小龙指出,冷却塔电动风机是建筑耗电的重要设备之一,而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正在运行当中的冷却塔普遍存在着风机电机选型偏大、循环水泵系统因严重汽蚀或多年失修而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接受迅美传媒快线的采访中他当场算了一笔账,用先进的冷却塔水动能回收技术的运用进行改造,足可以让一个大型企业节约出一个中小型城市的民用电:以冷却塔全天24小时运行,一年工作330-360天,以1000吨/h冷却水量的冷却塔为例:风扇电机能耗40KW,40KWX24小时X345天=331200kw/h度,一个宝钢总冷却水量约为193万吨,按以上公式计算,节电6.3亿度。也就是说,假使宝钢进行冷却塔节能改造,一年将可以节约出近30万个普通家庭全年的用电总量。“真可谓一个企业节约一个城市呀!”环保人士指出。

  技术,还是技术!

  事实上,建筑节能,是政策降耗指标所“逼”,也是企业的利润所“向”:随着电费、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涨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越趋复杂,企业急需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开支,而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无疑给企业带来些许光亮。

  根据港福菱公司的实践数据显示,冷却塔改造的成本和年节约电量的比值约为1:1.25,,即一次性投入一元钱,每年可节约1.35度,企业仅需18个月左右即可收回改造投资,与此同时,日常的检修,维护、耗材和人工成本都大幅下降。据悉,上述港福菱是业内首家研发成功“零能耗冷却塔”的中国冷却塔企业,该技术改变了传统冷却塔中用电机驱动风机的散热方式,采用涡轮增压技术利用冷却塔设备原有的循环冷却水推动冷却塔风机散热,省却了机械减速装置和电机,从而实现100%“零”电能消耗。随着港福菱零能耗冷却塔的面世,空调用冷却塔,工艺、工业用冷却塔的节能、减排、降噪改造也得以轻松实现。2011年下半年,港福菱零能耗冷却塔先后成功应用在江西、广州、深圳、广西、河南等地的酒店、医院、商业楼盘、办公楼、公共场所内,备受业内关注。

  而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类似港福菱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十一五”期末的782家发展到2500家,其中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年产值5亿以上)50家,大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年产值2亿元以上)100家,节能服务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节能服务公司的爆发式增长将为“十二五”的减排目标实现注入强有力的一针。

  “减排目标不达标”不应该成为常态,这已经成为人们2012年的环保共识,PM2.5指标的逐步法律化则警醒人们,绿色经济并非不可为,而在于是否作为。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