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读者热议“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4:19 来源: 经济日报

  2011年12月份,本报推出“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从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物价、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示了2011年我国在民生领域的成就,各界反响热烈。

  关注民生显真情

  民生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源。经济日报推出的“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围绕社会稳定和服务大局为中心,突出民生课题,从社会保障、就业、保障住房、物价、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以“篇版联动”的形式,做足民生报道。报道呈现几大亮点:

  第一,选题策划到位,剖析问题深刻。报道不仅架起了读者与报纸之间的“沟通桥”,更为政府和百姓提供了一个“参考系”。

  第二,报道准确把握、科学分析,抓住了反映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报道及时、准确、深刻地传递了党和政府关于民生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又全面深入了解老百姓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

  第三,报道既有质量又有高度。经济日报对老百姓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加以分析,起到了“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效果。既在舆论上给予了支持,又在问题中给予了疏导。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充满对基层群众的真情,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站在全局高度分析和报道民生中存在的焦点、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起到了为群众释难解疑的作用。

  (《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熊传东)

  凝聚人心见成效

  经济日报推出的“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对2011年的民生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给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开局之年民生事业的美丽画卷。

  报道既有鲜活的生动报道,又有专家和官员从国家政策和宏观全局的权威解读,让读者对民生事业有了系统而清晰的了解:一张从城镇到乡村、从本地居民到进城务工人员、从制度不甚健全到全覆盖的社保网络正在全面铺开;一项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服务,保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保障房建设、管理、运营日益走向规范化;全国物价涨幅出现了全面大幅回落,控物价、保民生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全民医保长效机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文化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等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民生优先的坚定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措施,正是由于这些理念、政策和措施,才能让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老有所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生动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的实际,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有利于凝聚人心,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希望经济日报今后多做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

  (河北柏乡县财政局 赵伟峰)

  教育成就惹人喜

  经济日报2011年12月22日一版刊发了“开局之年话民生”之教育篇《群众对教育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报道展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2011年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有效用好用活教育经费方面的新举措。

  这篇报道抓住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把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导向作为突破口,充分反映“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文章以翔实的数据分析,梳理了教育费用投入和使用的主要动向,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显著变化,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整体评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和研究的读者,2011年,我国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受经济日报报道的启发,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政策与措施也做了梳理:2011年国家关注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住房和生活条件,全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增加到了15亿元;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7.5亿元实施“国培计划”,新增了2亿元启动“幼师国培”,培训教师100万人,农村教师占98%;国家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2011年,全国新招聘特岗教师已覆盖中西部750多个县的16000多所农村学校;国家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家制定教师教育标准,构建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对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专项部署,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是我国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报道中所列举到的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也有不少政策和措施,相信会引起更多读者的思考。希望经济日报能够持续关注教育问题,多推介全国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更好地反映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长沙教育学院 张思明)

  发展成果共分享

  经济日报推出的“开局之年话民生”系列报道,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式、解读式的深入报道,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首先,围绕民生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报道一年来改善民生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果,让我们看到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正在到来,给人以新的希望。

  其次,系列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报道内容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采用新闻综述、新闻消息、学者论坛、新闻特写、新闻访谈、新闻图片等多种形式,翔实、生动地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

  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系列报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报道民生改善的进程,既让我们看到民生工程取得的历史性成果,又让我们看到面临的任务,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如何进一步深化今后的民生报道,笔者建议:

  一是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机制。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横向、纵向、内部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强化民生工程的资金保障管理,切实完善民生工程的后续管理措施。要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斩断伸向“活命钱”的黑手。

  (黑龙江佳木斯电视台 崔光烨)

  病有所医意义大

  2011年12月21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开局之年话民生”专栏刊登的《逐步实现让13亿人病有所医》文章,使读者了解到我国13亿人正在享受病有所医的情况,深感这一重大工程意义大。

  报道三项制度织起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让我们看到病有所保的美好前景。在介绍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三项制度建设中,特别说明各级政府将新农合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8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报销比例达70%左右,最高支付额不低于5万元,这对我们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意味着我们看得起病,负担减轻了。

  报道基层综合改革让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是消费者心愿。这些改革让我们看到病有所医的愿景,有诸多好处:

  首先,破除了以药补医,农民叫好。长期以来,一些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加重患者负担,引发许多矛盾。破除这一机制,不仅将减轻消费者负担,而且还能解决医患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报道免费健康体检的实施,让城乡居民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我们把贵报报道的消息讲给农民听,农民无不拍手叫好。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读者希望经济日报多报道病有所医,农民保障性强的鲜活新闻。

  (江苏沭阳县 吴志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