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关东糖与祭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张文瑞

  关东作为地域概念,不仅历史久远,且涉及的领域亦颇为庞杂。关东的称谓,以明长城起已足600年。自打有了山海关,东北诸省就被简略称为关外或关东了。关东作为名词所涉及的领域,我能想起的大致有:闯关东、关东烟、关东唐、关东糖等。其中关东唐较为冷僻,是指辽宁籍京剧艺人唐韵笙。行当文武老生,20世纪30年代与“四大须生”齐名。有“南齐北马关外唐”之显赫声名。闯关东,本人实在未能攀上渊源。关东烟,年轻时曾抽过几口,被顶得几乎趔趄,再未多做尝试。关东糖,最熟悉不过了。

  儿时,每逢这个时节,兜里总能装着根儿四寸来长、拇指粗细的关东糖。只记得咬起来极其地硬,嚼起来格外地黏,嘴却是无比地馋。当时未能思考,为何每年只在此时才出现这根儿极其地硬和格外地黏。

  旧时的关东糖,为满人用糯米所制,由满洲客商运至北京。连同关外的松子儿、榛子、关东烟等山货一并囤积北京朝外的关东店(类似于现在的集散地),再由北京地方商贩趸购后沿街叫卖。到我记事时,这种上好的关东糖早已不见了,全是北京仿制的质轻掰开可见蜂窝儿的假关东糖了。

  关东糖何以极其地硬,实在考证不出它的文化功能。至于格外地黏,那是有些说头儿的。

  再过几天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正是关东糖文化价值体现的时刻。祭灶,可考的文献在宋代既有。北京民间的说法,祭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上天的使命是汇报这户人家一年的行为善恶,除夕夜再把灶王爷迎回来。一送一迎正好七天,由此民俗家把除夕前7日称为“小令节”,也称“交年”。缘于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华夏之邦为礼仪之邦,“交年”之际总要有“礼”,故而成此“祭灶”的学理渊源。

  具体行礼在子时以后,由家中男人主祭(男不供月,女不祭灶)。在灶神处烧香摆供,贡品为:关东糖、糖瓜、凉水一碗、草料一碟儿(为灶王爷所乘马匹预备的口粮)等。另在灶王爷龛儿两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一副。祷词只一句,男主祭口念“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最后用关东糖往灶王爷嘴上一抹,意将此爷尊口粘住。再把草料一烧,凉水泼地。礼成。

  祭祀之礼,在《周礼》中已极其完备,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中国的礼乐文明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有深刻的义理和很好的分工,礼于外,于行,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乐于内,于心,是和谐人的内心的。祭灶,在今日今人看来,简直不知所云,既无意义又无价值。其实并非如此,至少我不认为今人比古人聪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祭灶既然毫无意义又何以流传呢?这里必然承载着古人的心思。我想,一个简单的祭灶就是时刻提醒人们,内心要有敬畏与感恩。没有敬畏,人的行为就难以规范;没有感恩,人的心灵就不会安顿。仅凭此点,祭祀的意义已经足够大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