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评级 不如无评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4 10: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信用评级公司对债券的评级受到广泛的批评,券商对股票的评级也为广大投资者所诟病,而不少研究员先买入再推荐的“抢帽子”行为,更是令广大股民损失惨重。中国人民银行近期透露,将对国内评级机构统一监管,证监会也频频出手,对股票研究行为作出了严格规范。
评级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应该如何使用评级?
无论是债券评级也好,股票评级也好,都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分散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加工,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这些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非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可以承担。评级公司或者券商的研究员则充当了代理人的角色,替投资者们完成这个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研究结果用最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方便投资者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种模式节约了中小投资者的时间与精力,成为他们投资时重要的参考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员尽管专业,但也会犯错。因此投资者也要考虑其历史表现与信用,尤其是长期的表现,以决定对评级的取信程度。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公开与传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投资者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公开信息,检验评级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避免误信评级而造成自己经济上的损失。监管方也需要加强监管,推动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建立完善的研究机构历史表现跟踪制度,清理少数敢于以身试法的研究机构和个人。
对于专业金融和投资机构来说,外部评级的定位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意见。专业机构都有自己的内部评级部门和研究部门,有专业的投资研究人员对投资对象进行详细的尽责调查与财务分析。投资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和外部机构的结果未必一致。将内部研究人员的成果和外部评级报告相互参照,可以为投资者打上“双保险”。外部评级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果把外部评级作为主要指标而不加分析,就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当外部评级调整时,机构更应该关注外部评级调整的原因是否合理,而不是随着外部评级的“指挥棒”跳舞,盲目地跟风加仓或者减仓。
此外,还存在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研究机构的评级,那就是市场隐含评级,即根据有价证券的交易价格逆推出来的评级。这是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所达成的共识。投资者不应该被动接受市场对证券的评级,尽管市场隐含评级并不受制于研究员的个人能力与诚信,却容易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市场隐含评级产生于市场参与者们对证券的独立分析,如果大部分人被动去接受市场隐含评级,那么市场隐含评级本身就不是有效的。
总之,无论哪种评级,都存在不足。市场不是神,信用评级机构不是神,券商的研究员也不是神。投资者们是否能长期盈利,不能靠运气,不能依赖评级,而需要靠自己独立的研究与分析。一言以蔽之:信评级不如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