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缘何给儿童吃偏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目前,虽说国内原创逐步升温,但童书出版从国外引进依然处于强势。童书出版的这种繁荣还存在着很多隐忧,据观察,现在童书多,一是引进多,二是原创图书改头换面重复出版多。真正属于我们原创的童书并不多。并且引进童书比国内童书畅销,传统童书比当代童书更受孩子们的欢迎。
国外引进多
记者注意到,很多书店的少儿图书排行榜上,无论是低幼的文学读物,还是中年级少儿喜欢的魔幻类图文书,乃至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推崇的惊悚、推理图书,大多靠几张“洋面孔”来支撑场面。
为何我们自己的童书没有国外的童书普遍受欢迎?难道国外的编辑更了解中国儿童?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王鑫认为,编辑理念上的差距,造成了中外图书的内在不同。“国外编辑往往注重孩子怎么想,总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编书。像在德国,既有大型出版集团,也有只有一两个人的小出版社,他们专注于图书编辑,并没有考虑要迎合市场,要卖出去多少。”但国内的编辑不仅要编书,还要关心书卖得怎么样。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童书编辑的奖金完全是和图书销量挂钩,编辑更关注的是什么书好卖,而并不是关注什么作家值得培养。
正是“利”字当先使得国内童书出版商对本土原创图书并没有那么重视。
另外,业内人士指出,“原创书要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引进版,例如,一本定价25元的书,创作时间要花上1-3年,首印上万册都难保证作者的生计,而做引进版童书,尽管首付版税需50万-100万元,但往往销量有保证,如今很多出版社宁可做引进版,而不肯冒险做原创。
原创易模仿,一书多版本
随着儿童图书的阅读升温,儿童文学图书出版市场看好,不少专业少儿出版社纷纷争夺有限的儿童文学创作资源,大家都在争抢“名家”,到处都是“大师著作”,这种功利性出版催生了很多“泡沫童书”和“快餐式”的儿童故事图书,使童书出版偏好搞笑的儿童生活故事、童话和侦探冒险小说等题材,而最新的儿童诗、儿童散文等作品则根本无人问津。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认为,国内儿童图书自身的创作理念确实需要提升。“国外童书中的童趣、想象力、游戏性、幽默感,都值得创作者和出版人琢磨。我们的童书太复杂、太做作、太说教了,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的能力。”
有些家长表示,国外童书常注重细节描写,并且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相比之下,我们的有些出版社似乎不愿意在细小领域花时间,不愿意往深里做,而是什么都想做大,什么都讲究“宏大叙事”。
另外,记者还发现一种现象是,国内一些少儿出版社一年会出500-800本图书,形成海量的规模,其中不乏很多都在“炒冷饭”,选编本比较多,有影响的原创新作比较少。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市场上出现很多版本,形成资源浪费,重复出版造成了劣质图书占据货架,影响少儿读者。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有些作家之间相互模仿现象严重,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受到读者喜爱,就有一批作家争相模仿;此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受到各出版社的追捧,青年作家的作品因为没有培育好的读者市场而出版难。
童书出版,不仅仅要追求市场利益,更要传播符合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化。童书的读者是少儿,一群特殊的群体,因此童书出版要有道德价值,童书出版人要富有责任感,它的利益追求与文化品位的追求必须是一致的。因此,期待童书出版走出完全商业化的困局,在理性的回归中找到自己明确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