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政背景下的ST创智重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9:22 来源: 新华08网
1月16日,在经历了漫长的56个月停牌后,ST创智(SZ000787)终于就公司定向增发股份收购大股东所持有的土地一级整理业务事项进行表决。ST创智重组事项初现曙光。如果本次股东大会通过重组议案,ST创智有望成功转型为一家以一级土地整理业务为主的城市综合运营商。
但是,笔者注意到,自2011年12月31日公司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相关文件至今,*ST创智的中小股东就对重组方案的看法及态度分歧较大,矛盾尖锐,部分股东还发起组织形成“全国/区域联盟”,到证监会拉横幅、上访、递交请愿书,要求反对重组方案。但所争议的事项并没有新意,都是ST类股重组中常见的:要求惩治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责任人,重组资产估值高or低、收购对价高or低,复牌后价格的高or低等等。在经历了ST北亚、ST银广夏等ST重组失利、重组进程数度迁延、公司持续停牌的事件,更多ST股票投资者应新的政策和市场背景下进行反思。
一. 实施监管新政,投机恶炒ST股将逐步成为历史
由于我国股市发展不成熟,ST股票“乌鸡变凤凰”,一飞冲天、几十个涨停的故事不断演绎,在市场中催生了一类专门炒作ST股的投机者,提前“潜伏”投机ST股票,期望一夜暴富。如果不能如其所愿,就采用游行、上访等过激措施要挟。但是,所谓ST股票都是连年亏损、资产、业务或管理都很差的公司,这些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以ST创智为例,该公司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但其停牌市值高达17亿元;停牌前一个月,公司股票上涨幅度超过20%,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公司真实价值体现。在这种条件下,不少股民是抱着炒作ST股票,火中取栗的心态冲入股市。
恶炒ST股票、赌重组暴利等种种不健康的问题,监管层早已察觉。2011年以来,证监会实施了新的监管思路和政策,逐步强化股票退市机制、提高重组门槛,监管重点将放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上,并将监管精力从前期的问题公司转到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来。作为中国特色的壳资源炒作将逐步退潮,过去市场上存在的那些一夜暴富的情况将不再出现,这也是近期重组类股票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大势所趋,ST类股票的投机者,在st创智看来注定要折戟沉沙了。如果继续以投机为目的、打着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旗号的股东与重组方之间的博弈只会将广大无辜、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资者带向一条不归路。
二. 选择价值投资,投资者的制胜法宝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国内很多产业发展受到牵连。同时,我国重民生、保稳定,求发展,在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税收、财政等多方面实施调控,相关几十个行业由经济过热态势逐步转为温和。不可避免的,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也受到很大影响,市值从2011年初的3000多点下滑到年末的2200点左右。无需讳言,不少投资者“开着奥迪进去,开着奥拓出来”,亏损严重。当然,也有不少投资者,不少股票继续取得骄人的亮丽业绩。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目前并没有明显转暖的趋势。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IPO,还是重大重组项目、定向增发项目,股票市场的表现都难堪优秀,已经有不少股票跌破发行价甚至是净资产价格。在此情况下,那些渴望股票市盈率达到30倍,50倍的想法看起来就太不现实了。如何看待未来的市场,如何看待所投资股票的价值,也是投资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中,股票投资还是要回复到价值投资这一原点,以不变应对市场的变化,最终成功制胜。价值投资是被国内外无数案例证明的法宝。企业的业务类型、资产状况、盈利模式、盈利情况,投资者团队和经营管理理念,都是企业价值投资的参考要素。投资者在投资前,需要在发掘企业价值方面做更多的功课,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信息,被一些自诩为“股市先锋”、“维权专家”的人所蛊惑,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决策。尽管目前的股市低迷,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温和好转,以及我国宏观政策逐步深入,股市将逐步回暖,价值投资者将获得更好的回报。
三. 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平衡,投资者决策支点
在目前动荡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还要树立资产管理的理念,借鉴金融企业经营的原则,全面平衡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提升流动性并努力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单纯为追求效益而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问题。就已经停牌4年多的ST创智而言,顺利推动其复牌,增强其流动性,是保证股民资金安全和获得长期收益的必要前提。投资者应在此前提下,不受“维权专家”左右,理性的判断做出选择。如果纠结历史、对重组方“泼粪”、反对重组方案,而不能提出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则对重组工作于事无补,就更谈不上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了。
ST创智已经开创了破产重整网络投票的先例,目前已经作为监管新政下ST股票重组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无论其最终重组结果如何,将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计入证券发展历史。
【责任编辑:王钦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