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宝钢集团:“蓝领创新”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10: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宝钢率先提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为一线员工设置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岗位,打开了普通工人职业发展上的“天花板”。宝钢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和平台,用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手段来催化企业的创新氛围。

  “对我来说,企业就是家,家也是工作场地。”在宝钢知名工人发明家孔利明家里,他指着各种专业的仪器、电路板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投入了30多万元,每年都花2000多元订阅多种专业期刊,他的许多发明都是家中试验后再移植到施工现场。

  翻开孔利明的发明创造记录能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累计解决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得国家专利201项、创造经济效益8700多万元。

  在宝钢,类似“孔利明式”的发明家、创新家如今已经不是个案,一大批创新型员工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宝钢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工人创造;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工人完成……

  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课题攻关,已经融入到宝钢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创新已经由“激情创新”变成员工的“创新激情”,一项项鼓励创新的举措、机制也在普通员工手上诞生。

  比如,“揭榜制”是由宝钢三热轧分厂探索实施,以招榜的形式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普通员工也能“挑大梁”承担创新重任。对敢于揭榜并实施课题的员工,分厂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动用一切力量提供支持,对有突破性成果的课题进行奖励。三热轧分厂的倪春华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第一个课题“点状压入缺陷问题”招榜出来时,倪春华正好前期也在跟踪一些现场数据,问题渐趋明朗,倪春华大胆揭榜。揭榜后,作为课题负责人,倪春华铆足了劲,带领大家不断摸索,与技术人员频繁沟通交流,终于找出了缺陷产生的根源,并在45天内完成课题,使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揭榜制”在宝钢只是众多“蓝领创新”的一个体现。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荣登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榜首,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

  记者了解到,宝钢“蓝领创新”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宝钢率先提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为一线员工设置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岗位,打开了普通工人职业发展上的“天花板”。宝钢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和平台,用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手段来催化企业的创新氛围。奖励从小到10元的“合理化建议提出奖”,到高达100万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宝钢每年还会评选“十佳合理化建议”、“十佳个人”、“曾乐创新奖”等。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说,钢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与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两方面的竞争力,一个是市场,另一个就是现场。宝钢的蓝领创新就是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拥有一个以研究院、工程项目和生产现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协同互动的体系架构。在这三大体系之上,是由技术创新委员会、专家资源库、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及分中心组成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专家咨询、分层管理的较为完整的宝钢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

  目前宝钢已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近8000个、自主管理小组近1.5万个,共完成课题近2万项,实现成果1.2万多项。近3年来,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近50万条,形成技术秘密达7000项,申报专利4000多件、授权专利近3000件。宝钢还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标准系列,累计主持修订了91项国家标准,确立了在冷轧板钢国标领域的主导地位。宝钢生产汽车板共450万吨,占据了国内市场的50.5%。正是在这一系列创新的推动下,在钢铁微利时代,其盈利仍然在行业内独占鳌头,以占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创出了行业近20%的利润。

  (责任编辑:段丹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