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访贫问苦(法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新闻背景】
春节将至,各单位各部门都组织起来访贫问苦。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暖人心之举,可也有人怀疑是作秀。有人认为,只有正本清源而非舍末逐末才能修明制度。反方认为,政治理性自有其局限,必须以仁德来补其不足。无论怎样,与此有关的善举正通过影像传阅无数。
访贫问苦是德政,它是否需要改进,并非本文的重点。在这里提请重视的是关于此类事件的拍照问题。
或许称为摄影更为庄重吧。在那些摄影作品中,常见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双手将一个红包递给一个老人的一刹那,抑或是他们正拉着老人的手谈心的瞬间。仅仅这些图像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们并不能告诉我们访问者是否真的勤政爱民、被访问者是否真的由衷感激,以及它们的背后是否真的有政治承诺、社会契约甚至历史理性的存在。那么,它们难道真是空洞而无意义的么?既然访贫问苦本身“善哉,善哉”,我们为什么对着记录新闻事实的照片却偏要说声“罪过,罪过”呢?
这些照片常被挂到网页或宣传板上,又或作为资料存入档案,它似乎就是要告诉观众这些事情曾经发生过,它从属于一篇文章乃至从属于照片的标题,它的生命附属于文字,所以它往往显得无艺术个性。它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果照片中没有时间刻度,甚至可以今年用了明年再用,此处用了彼处再用,这样的雷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摄影者都在以同样的目光看着我们的访贫问苦工作。这样的照片总让我们与现实失之交臂。
雷同是艺术的大忌,盲目是思考的迷障,视角的切换也许会让我们离真相及本质更近一步。譬如一个名叫安吉拉·朗的摄影师为孕妇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并不像我们在婚孕杂志中所常见的一个孕妇抱着肚子幸福地裸露着。摄影师的视角沿着孕妇自己的视角往她的脚下看去:硕大肿胀的肚子,它的下缘露出一对疲弱的脚背,却又好比一双小脚正伸出蛋壳。它唤起了我们疲劳、厌倦、焦虑的情绪,从受难者的角度,给予震憾,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怀孕对于妇女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将访贫问苦摄影的视角交还给受难者呢?
站在施与者的角度,我们看到的便是感激,或许夹杂着辛酸,因被摄影记录下来而永恒。我们就因此能体验到他人的痛苦了吗?不能。我们不过按照自己的视角,用摄影构造了我们的想象,这个想象中的受难者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用以证明我们的存在,验证我们的价值,让我们稀里糊涂地自我催眠。这时,照相机就是你,你就是照相机,它是主观的,往往也是狭隘的。同时,这样的主观又是那么习以为常,因而也无法让人感动。
若为摆脱自娱自乐的嫌疑,交出拍照的权力。那么受难者会把照相机对着哪里?这是个谜。如果他们也有摄影作品问世,看看照片就知道了。照片中会有什么呢?也许照片中的主角是苦难,而不是我们或他人;也许会记录下我们的悲悯、泪水和自责。
访贫问苦其实是很难的,倘不能自己掌握着拍照以及PS的权力,总是十分难堪及羞愧的事情。在访贫问苦的现场,我们无法产生丝毫兴奋、满足的情绪,无法要求对方感恩,无权要求得到表扬。在关于摄影问题的探讨中我们“意外”得出访贫问苦的这一真相。凡事能够突出这种真相的摄影作品,都值得我们一看。
倘要将这类善举写进历史,这样的作品必须能让人听到下面的声音:“对不起,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让你们又苦熬了一年!”同时,听不到掌声与喝彩。倘有这样的作品,谁拿着相机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