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为何在中国没有成为杀手应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21:54 来源: 《创业家》杂志文/张路(面孔联合创始人)
Kik/Whatsapp类移动应用,曾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一个核心代表,最有望成为一个Killer App。我的多个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经试图杀入,但这一大战役却迅速变成了局部战场。
国内最早一个涉足的是和信,当时Kik尚未流行,和信试图以IP短信来干掉短信,但独木难支,最终被联发科收并。Kik流行前后一段时间,国内继续有团队涉足,基本与国际思维同步。国外Kik爆发流行之后,国内Copycat忽地增多。至今曾绵延不绝,大家伙们一个个挤进来。但以私下的眼光看,第一阶段的较量已经戛然而止。
作为替代短信的第一回合,国内众多的Kik产品完败,而且短时间看不到可解决的希望。这给了创业者第一个教训,企图以智能手机的某个应用,去取代功能手机的某个应用,会受制于“木桶原理”,因为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通信,一环不通,整盘皆输。
于是只能开辟第二战场。各家以不同的功能来取胜,比如Talkbox以语音,米聊更是推出了发送手写和涂鸦体。但即使你把通讯录都导入了进来,大部分也只是说了上句没了下句,真正的用户活跃度得先线下打好招呼:“哥们,咱先商量好,以后咱们联系就用XX了。”基于熟人之间的个性化通讯工具,又败在人性的基本层面:懒。
最后只剩下一个战场了:陌生人交友的娱乐战场。进入这个战场就没有悬念了,谁的用户陌生人多,谁就能够获胜。这就是目前的市场状况:腾讯的微信依靠“查看附近的人”成为约会或约炮利器一骑绝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此需求暂且不论),至于其他各家,当用户新鲜感一过,发现无法忍受后台驻留那么多IP短信而且费电之后,逐一删除之,只留下沙滩上注册用户的僵尸。
那么众多创业者或者大公司投身于此,是不是变得毫无意义或者成为烈士?对于创业者而言,直接想依靠单一的Kik成为下一个XX自然不可行,Killer App倒是做成了Killer AD。Kik因为横跨智能手机的开放性,取得了局部胜利;在国内却因为产品、用户的分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完整的移动互联网图景。
这又留下了几分悬念:移动互联网上到底有没有Killer App?或者靠一个应用能否包打天下?你如何以一个应用的躯壳,满足所有人的社交需求?拿如日中天的微信来说,为了不停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欲望,就得加上各种陌生人的好友功能;而为了提高黏性和价值,就得强化熟人之间的通讯功能。这两个方向的诉求毫无疑问是矛盾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很难从一个App往另外一个App里导流量,一切又得从零开始。而用户的好奇心的长短,也就成了应用从手机桌面上被删去的生命周期,你得不停地去满足用户的好奇心,而使得一个App越来越臃肿。
国内这些移动社交能否从单一APP成为一个平台?微信的社交逻辑仍然不清晰,也不够开放,还看不出成为平台的潜力。这场战局也许难以说成败,因为战场都在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