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爱玲 柏克莱 红楼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晨风

  

张爱玲柏克莱红楼梦
张爱玲曾经客居柏克莱三年,从1969年7月住到1972年秋天才离开,也算为柏克莱留下了一章美丽的诗篇。

  大约在1968年前后,张爱玲结束波士顿的驻校作家一职后,想另找一份新的差事,于是托她一向信赖的庄信正替她留意。那时任职于柏克莱“中国研究中心”的庄信正恰好预备离职,于是和夏志清商议后,两人决定共同推荐张爱玲来接任研究中心的空缺。1969年,庄信正原来的老板,即当时任教于柏克莱加大东方语文学系的陈世骧,便以计划主持人的身份,延聘张爱玲到柏克莱担任研究员。

  张爱玲平日上班的地方,是位于校园外小城市中心区紧邻湾区公车站的一栋三层红砖房的顶楼。“中国研究中心”虽然隶属于柏克莱大学,但校园空间不敷使用,只好先在校外租用空间,这也是柏大创校以来的惯例。占用了两个楼层的“中国研究中心”,从创设起便伫立于夏塔克街上,一直到1972年,才搬迁到校内。

  张爱玲每天走路上班,据她的同事描述,她“总是过了中午才到,等大家都下班了,她往往还留在办公室。平日难得有机会与同事见到面,也没有人去注意她的来去,大家只是偶然在幽暗的走廊一角惊鸿地瞥见她一闪而过的身影”。张爱玲为了替自己多保留一些写作的时间,当初接受的是一份兼职工作,因此过了中午才上班,也属正常。既然张爱玲并不是全职人员,也不必一年内交出论文。不过陈世骧还是期望她能和之前的庄信正一样,交出漂亮的“专业论文”。只是“术业有专攻”,对于专业论文的形式,张爱玲和陈世骧之间显然产生了歧见。其实第一年起,“上层”对张爱玲已有微词。张爱玲那时就已醒悟到,柏克莱这群“专家”只看结果,论文是否被接受,是能否续任的关键,至于她“文坛巨星”的光环,在这里并不管用。尤其她平日鲜少与人打交道,人际关系薄弱,当真遇上什么难题,连个帮她说话的人都没有。

  大约在1971年2月,她先提交了一份初稿。只是阅稿的人多说“看不懂”,张爱玲也曾试着根据别人给的意见修订内容,“并没有一味固执或是怠工”。说来说去,还是论文形式认知上的差异。张爱玲说过自己“没写过理论文字”,结果这回踢到了铁板。4月份,陈世骧来信通知她“6月底结束这里的工作”。

  张爱玲离开研究中心的职位后,又在柏克莱住了一年。对于自己论文的遭遇,她显然也颇不是滋味。她说:“我在中国研究中心写的文章,去职后当然没有再给他们的义务。但是是我喜欢的东西,既然有现成的材料在这里,自然要写完它。以前我说一直对这材料有兴趣,并不是因为想做这事,才那么说。”在柏克莱的最后一年,她又花了不少时间弄那些材料,结果写成了100多页的论文。张爱玲也很清楚,“这一类的论文的出路也少”。结果这100多页的论文,后来便不了了之。

  原本就打算为自己多保留一点时间的张爱玲,在柏克莱期间的写作重心有一部分是放在《红楼梦》的考证上。那段期间,也是她沉醉在红楼世界的美好时光。因为她正好有机会在“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她都是站着看──等不及坐下。

  据考据,张爱玲站着看《红楼梦》的地方,就在校园核心建筑杜兰馆,即早年的东亚图书馆。由于图书馆空间不大,而又书籍众多,于是藏书室便以压缩楼层,层层累叠、盘桓的书架,以争取最大的贮藏空间。由外观之,宛若“藏书阁”一般。

  要进“藏书阁”之前,得先过一道铁锁门。上下楼层间,则以几乎只容单人出入的楼梯,折返行进。至于“藏书阁”中,只有找书的立足之地,连多摆一张阅读桌椅的空间也无。对于求知若渴的人来说,找到心仪的藏书,必想即刻一睹为快,谁还肯绕过迢迢小径,将书搬到铁锁门外的阅览室,再慢慢坐下来看。“红迷”张爱玲更是如此。

  张爱玲并非全然冷漠的人,熟识她的庄信正就说她“其实极富人情味”。曾经为了感谢女助理为她“病中送药”的美意,张爱玲送了她一小瓶“香奈尔五号”香水。当年既无宅配,也无网购,看来柏克莱有一处专卖“香奈尔五号”香水的店,是当年张爱玲喜欢去游逛的地方。

  当年张爱玲到柏克莱的第一个月,为了观看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在电视转播当天,还特地搭了公交车到城西的圣帕罗街去买电视机。这条圣帕罗街是柏克莱小城的第一条南北大街,街上各式商店罗布,距离张爱玲的住处大约有10个街廓之遥。买好电视机,她手里抱了一个大纸盒,忙着找车搭。由于近视得厉害,张爱玲还一度将电线杆当成是公交车站牌,眯着眼张看了半天。恰好让开车路过的陈世骧夫妇看见,于是送了她一程。张爱玲也关心时事,并非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传闻,在华人圈里散布开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