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2012年内生性复苏稳定中国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2:2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高连奎
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美国不断地通过评级机构打压欧元区国家,以及不断地唱衰和做空中国。尽管如此,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环境,中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进”,就是能够在2012年让经济实现稳健增长。
2011年增速下滑是主动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紧缩的结果,这并不表明中国经济缺乏增长动力。对于2012年的中国经济,海外机构普遍预期悲观,甚至预期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8%左右的水平,其中瑞信亚洲区首席分析师陶冬最为悲观,他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前半年放缓至7%至7.5%的水平,全年增长8%。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预计,2012年中国全年GDP增长速度为7.9%。国际投行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巴克莱、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
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的悲观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房地产和经济周期因素,他们认为房地产调控将拖累中国经济,而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今年将出现“硬着陆”。国内的机构相对乐观一些,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预测2012年,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如果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经济增速预计达到8.9%。中国银行预测明年经济同比增长8.8%。
笔者并不认同国际机构过于悲观的看法,他们的判断有两点不成立。
首先,中国房价不可能大幅回调。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是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回调,比如说20%~30%,我们并没有忽略这一点。但从全国来讲,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仍然增长强劲,因此全国回调的幅度不一定很大;其次,中国货币周期决定中国经济不会这样“着陆”。中国现在的经济周期与以往历史上完全不同,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周期略早于世界经济周期,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周期上已经不再一致。如果以经济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阶段来看,2011年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繁荣的初期,而欧美则刚刚迈入复苏的门槛。如果从货币周期来看,发达国家应该进行的是最开始的货币紧缩,但中国的货币已经紧缩到历史的最高位。
如果按照以往的经济周期和货币周期理论,2012年的中国经济会因为货币政策紧缩出现回调,但现实情况完全相反,中国货币政策只能是维持现状或是小幅放松,基本没有再进行紧缩的可能,因此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回调。国际机构之所以误判,其实在于对经济周期的把握不准,准确地说是没有把握住中国经济的“独立行情”。
此外笔者认为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存在四个有利条件。
首先,保障房建设将全面铺开。房地产建设周期比较长,在2011年各地的保障房项目大多是勉强开工,这些项目将在2012年进入建设高峰,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700万套以上;其次,世界经济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而是稳步复苏。2011年,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处理了大量的经济问题,这都为2012年的经济复苏铺平了道路,没有出现重大问题的可能,经历了3年多的危机之后,今年的复苏将得到巩固;第三,中国货币政策将会小幅放松。2011年是中国货币政策最紧的一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持了2012年的货币政策放松,在2012年中国通胀将很快落入4%以下区间;第四,政治换届年。2012年是中国的换届年,十八大将召开,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经济周期往往与政治周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中国政府驾驭经济能力比较强,不可能让经济出现大的问题。
除以上宏观利好之外,中国经济还存在两个微观利好因素,首先中小企业减税。今年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降低小微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增值税扩围试点等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是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既各种改革措施。根据安排,2012年,国家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兼并重组,发布实施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发布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支持政策。
当然,2012年的中国经济不是没有风险,这个最大的风险就是国际资本退出。但这无需恐慌,由于此轮中国经济周期来得过早,在2011年已经将货币政策提到了历史最高位,这导致A股市场以及各种投资市场一片萧条,进入中国的各种投机资本也被套牢,而国际资本如果退出中国,必然要选择一个历史高位,但这样的高位目前并不存在,因为国际资本将不会出现爆发式的退出,而是渐退,因此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过大冲击。
综合所述,其实中国经济在2011年已经实现了软着陆,2012年的中国经济,应该是稳定的内生性复苏的一年。
(作者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