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层医改的重大突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5:57 来源: 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安徽省医改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政策,首创了一整套改革顶层设计、制度转换、推动实施、巩固完善的综合改革方法,率先实现了基层医药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建立了全新的基层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全国医改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和12名学生于2011年7月25日至8月4日赴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通过走访医疗机构、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安徽医改究竟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怎样把这些有效做法推广到全国?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李玲。

  记者:在医改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公益性的体制机制,如何引导医疗机构以公益性为根本目标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和难点。在这方面,安徽是怎样做的?

  李玲:2009年,安徽省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靠卖药维持运行,药品购销不正之风盛行,过度用药和不规范用药普遍,医务人员价值观念扭曲,群众负担很重。有的卫生院三五种抗生素一起使用,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有的卫生院成为院长的“自留地”,占编制不干活的大有人在。为此,他们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抓手,真正建立了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和运行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建立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院长、主任实行公开选拔建立激励性的分配制度;首创新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真正实现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取消中间环节,零差率销售,将大量小、散、乱的药厂挤出了市场,切断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链;确保财政补偿到位,取消药品加成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政府补助,并明确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相衔接。

  记者:安徽医改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李玲:最突出的成效是明确了政府责任,建立了全新的公益性体制机制,使得医疗卫生投入转化为安全、方便、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经过改革,安徽重建和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公共财政责任全面落实,实现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务人员从“以药养医”的锁链束缚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公益性服务上,乱开药、大处方现象明显减少。

  改革后,安徽省医药营销和使用秩序发生了根本变化,医务人员非正常创收的渠道被切断,用药行为日趋规范,抗生素三连用、二连用也很少出现。改变了药品采购渠道繁杂、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药品价格显著下降。与此同时,群众负担减轻之后,医患关系明显好转,滁州市乡镇卫生院医患纠纷从每年几十起下降到零。此外,群众负担显著下降。

  记者:根据安徽经验带来的启示,您对下一步医改有什么建议?

  李玲:安徽的实践,展现了推进医改的乐观前景。建议全国医改再向前推进一步:应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医改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医改领导力量,把更多优秀干部充实到医改队伍,特别是选拔具有地方领导经验和宏观部门管理经验的干部,对在医改中成绩突出的有代表性干部提拔重用;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掌握社会建设的新思路和方法;研究建立综合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由同一个部门统筹管理卫生投入、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医药行业管理,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安徽医改通过强化医改领导小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交叉、职能分散等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