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汪志强:治理家电产品虚标,不妨借鉴“酒驾新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家电产品机身上贴着的“中国能效标识”存在水分,一些企业为分一杯羹,不惜在能效标识上造假。“虚标能效等级”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电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参数虚标问题,除虚标能效等级外,家电产品的噪音、容积、冷冻能力、耗电量等指标,都成为部分企业“吸金”的假面具。(1月19日《新京报》)

  虚标之所以成为家电行业潜规则,原因无非有二:眼前的胡萝卜足够大,背后的大棒足够小。

  先说眼前的胡萝卜足够大。2009年6月1日,国家正式在空调行业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达到能效比标准1、2级的定频空调在销售时实施300-850元的财政补贴。2010年6月后,该标准下调至150-250元。京东商城的售价信息显示,目前1P定频冷暖空调的主流售价在28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款空调仅2199元。财政补贴可占到产品最终售价的10%,企业怎么会放弃这部分利润呢?相关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为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央财政共安排补贴款160多亿元。

  除骗取财政补贴外,虚标本身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尤其是“功能虚标”。例如能除甲醛的空调、1Hz-45W空调等等,让产品马上有了卖点,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再说背后的大棒足够小。“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一项国家花费巨资,旨在促进节能减排、惠及普通百姓的工程。然而,按照《能效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果有不法企业利用这项工程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一旦被发现,受到的处罚仅仅是“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这么轻的惩罚力度怎么能打消企业造假的欲望与冲动呢?

  由此看来,企业通过虚标来骗取财政补贴、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行为,不仅利润高,而且风险低。于是乎,大家心照不宣,纷纷弄虚作假,坚守的诚信反而少了买点,竞争力下降,难以抢占市场。结果,家电行业理所当然地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的典型。

  “劣币驱逐良币”事实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劣币和良币名义价值相等。而名义价值相等要么是强制规定要么是鉴别困难。比如在古代欧洲,削边的金币也是法定货币,其购买力等同于没有削边的金币,因此人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使用掉削边的金币,窖藏没有削边的金币,因此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削边的劣币。而家电领域,由于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不仅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优劣,即使是行业专家也需要在实验室里,借助必要的监测仪器和手段,才能判断产品到底有没有名不副实。因此,造假容易鉴别难的产品就非常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除顽疾,需用猛药。笔者联想到了去年开始实行的“酒驾新规”。2011年5月1日,“酒驾新规”正式开始实行。新规规定,醉驾可追究刑事责任。没多久,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就因为酒后驾驶被判处拘役六个月,一时成为热点话题。新规实施7个月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20115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4.5%。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3318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3.7%。

  企业不靠谱,行业难自律,因此,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担自然落到了政府有关部门手中。为社会环保,为产品创新,财政补贴的胡萝卜要继续供给;为消费者权益,为诚信环境建设,有关部门也必须同时对弄虚作假行为加大查处与惩罚的力度。

  重刑在,酒醉尚可醒;大棒出,标识难再虚。(汪志强)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