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把握市场趋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1 00:5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艾经纬
《看懂全球投资90年》分析了8类资产的历史回报及原因
选择一个投资品种最主要的依据毫无疑问是该品种的资产回报率,但是从目前的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业绩排名来看,资产回报率是存在可被“操纵”的空间的。不是业绩数据被人为篡改,而是从数据统计的期限而言的。
譬如某只基金今年排名很靠前,但如果把统计的期限拉长,发现原来只是个近期“暴发户”而已。还有黄金,很多人认为是抗通胀的好品种,但也有人举例几十年前一公斤黄金可以买个四合院,但现在只值几十万元,而后者连四合院一角都买不到。
所以,对于一个投资品种的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以及潜在回报率的评估,是要基于该品种尽可能长的历史数据,分析它的周期性,以及周期性背后的原因。《看懂全球投资90年》就是这么一本书。
股票投资90年中70年最丰厚
证券研究机构DISCERN的共同创始人奇普·迪克逊,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奥戴德·什卡尔两人在《看懂全球投资90年》一书的第三章中,分析了过去90年里的投资回报以及造就牛熊市的深层原因,并且对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繁荣的因素进行了解读。
从资产类别上讲,这本书回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8类资产回报状况,这些资产涵盖了股票、流动资金、固定收入和商品。
股票使用3种指标来衡量总回报(标准普尔500指数、美国以外发达国家指数和新兴市场国家指数);固定收入和流动资金包括4种总回报指数,固定收入总回报用3种指标衡量:公司债券、长期国债和市政债券;流动资金总回报使用短期国债指标衡量。商品是第八类资产,其回报用商品研究局指数(CRB指数)来衡量。
两位作者通过对8类资产的分析后,发现股票投资在90年中有70年回报丰厚,标准普尔500指数摘取桂冠的有3个10年,即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和90年代。
其中,在过去40年里,新兴市场股票资产一直保持着富有吸引力的正收益。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类似,新兴市场股票受益于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两位作者还对这8类资产90年间以每10年为周期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果读者有心就某一个投资品种进行长期的数据分析,相信会有所启发。
本书还分析过去90年里的资产回报以及造就牛(熊)市的深层次原因,试图对投资基本法则进行梳理,指导投资者。
去杠杆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书名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单单一个8类资产投资回报率的历史数据分析显然与当下有所脱节。所以两位作者更注重对当前的金融市场的主要趋势的分析。
这个趋势的关键词就是——去杠杆。这本书通过探究美国繁重债务负担的成因,寻求解除债务(即去杠杆化)的方法,估算去杠杆化所需承担的成本。
去杠杆首看美国,因为美国1952年以来,政府债务节节攀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长,其推手是房地产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政府管制、高通胀、贪欲和能源政策,极大推高杠杆化水平。
其实除了美国之外,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水平都居高不下。2011年12月中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表示,成员国政府总体举债需求2011年预计将达10.4万亿美元,2012年将上升至10.5万亿美元。
经历过2009年的货币政策宽松,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以及资产泡沫,全球这两年开始回归政策紧缩周期。所以全球目前自然而然地处于去杠杆阶段。
不过,去杠杆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环境变幻莫测,过度的融资使去杠杆化举步维艰。风险之一是政府决策者缺乏对经济力量的正确认识,另一个风险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变现状。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去杠杆花了20年,现在要多久呢?去杠杆首先是私人部门,之后是企业部门和信贷部门,最后是政府部门,最后的也是最难的。
正如我们2011年所看到的,美国一度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而欧洲至今仍深陷于主权债务之中,并且时不时地给金融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全球投资者都为之提心吊胆。
当去杠杆成为未来趋势的主线,那么在金融市场中势必要当心去杠杆造成的风险。
2008~2009年金融危机使得监管机构意识到金融机构的杠杆太高。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而这将导致全球金融机构进入去杠杆的过程。
金融机构去杠杆,意味着很多金融机构处理高风险的产品,但这也带来金融机构的羊群效应,而这又将导致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投资者是否可以规避这些市场风险呢?从这本书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作者为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