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隐没的光影:那些少人问津的佳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9 11:3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周黎明

  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国产片里最值得推荐的影片是《碧罗雪山》和《钢的琴》。说“最值得推荐”,不仅因为它们都是艺术质量高超的优秀之作,更因为这些影片预算很小,根本没有经费做宣传,加上没有明星阵容,一般电影观众连听都没听说过。《钢的琴》放映了没几天便下档了,而《碧罗雪山》似乎根本没有进入正常的发行渠道。

  曾经有一家媒体请我评选年度最佳影片,但我在候选名单上没见到《碧罗雪山》。因此,我拒绝参与。在我看来,评选该年度佳片,若不包括该片,那么,这张单子是不完整的。

  《碧罗雪山》如同一首原生态的歌,充满自然与美丽。故事发生在云南深山一个傈僳族村庄,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交通非常不便,要靠滑索道才能到附近的小镇。但影片没有停留在贩卖原生态这一初级阶段,它呈现了如画风景里面的人,捕捉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身上真实的人性,因此,大大超越了一幅幅风光明信片。

  故事涉及环保主题,但一点儿也不流于说教。事实上,环保给村民带来的近期影响多半是负面的。该村屡屡遭到黑熊袭击,损失庄稼和牲畜,连人都不时被伤害。但村民们不可以捕杀黑熊,一则政府不允许,连猎枪都不能拥有,二则环保人士把黑熊看得比人还“金贵”。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自己也不愿杀熊,因为傈僳族把熊看成自己的祖先。集资造桥,开发旅游,本来不失为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子,但也不符合环保理念。

  政府劝村民搬迁,并且为他们修建了房子,但村民们很多不愿意,尤其是年纪大的。在这一点上,影片比很多同类作品以及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要高一筹,它没有展现敲锣打鼓搬新家的虚假高兴或牺牲小我保大我的所谓大义凛然,反而将镜头对准村民对土地的恋恋不舍。离开那一方祖祖辈辈的土地,那悲伤绝对不是优惠的经济政策所能掩盖的,里面有经济与情感的纠结。

  按照一般的归类,《碧罗雪山》应该算是主旋律作品,但它巧妙回避了这类作品的通病,以一种对贫困边民的尊重,再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它符合政府政策及环保精神,但没有以牺牲心理逻辑为代价;它的表现比较艺术,但并没有佯装高雅或深沉。正因如此,主旋律或艺术片的标签只能妨碍更多人欣赏这部精致但不雕琢的佳片。

  主创的苦心从演员的表演上可以看出。该片的主演非但不是职业演员,甚至连电视都没见过。但是,他们的表演绝对上乘,细腻之处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显然主要是导演的功劳。导演为这些根本不懂表演为何物的当地群众营造或假设了戏剧情境,然后纪录片似的忠实记录。导演刘杰透露,他一共拍摄了70小时的素材。可以想象,他的创作与其说是指导演员演戏,不如说是捕捉那一个个瞬间的天然与真情。对于如此原生态的演员,“指导”恐怕是一种亵渎,就好像要对那片大地进行“规划”。一切仿佛都是天工造就,真功夫藏得很深。

  《钢的琴》里有一流的表演,自然到仿佛是真人演自己。当然,前提是你不认识秦海璐。秦海璐以她特有的仗义,放弃了片酬,甚至“倒贴”自己的钱帮助导演把影片拍完。男主角王千源更是荣获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然后,回到国内,几乎没有媒体给他曝光。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好东西未必惹人注目,光鲜耀眼但未必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吸引人。

  《钢的琴》故事也很简单:东北一家钢铁厂有一群下岗工人,因都喜爱乐器,靠吹拉弹唱谋生。主角陈桂林的老婆受不了贫穷,跟别人跑了。女儿想要学钢琴,但老爸买不起钢琴。女儿说,离异的父母当中谁能给她提供钢琴,她就跟谁过。为了赢得女儿的爱,陈桂林跟几个工友一起土法上马,打造一架自制的钢铁钢琴。

  剧情虽然不复杂,但讲述故事的手法却不简单。导演张猛用一种隐隐的黑色幽默来展开那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的颓败和工人的心态。这位曾为赵本山编小品的电影新人,彻底摈弃了低级廉价的搞笑,而是用一种更为普世的人文精神来反映这些东北司空见惯的场景。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1999年的张艺谋喜剧《幸福时光》,那部影片也是讲下岗工人,里面甚至有赵本山。但我想笑却笑不起来,因为一群下岗工人帮助一名盲女从事按摩,左看右看都觉得虚假,而且题材本身潜藏着某种令人不舒服的情色潜台词。

  《钢的琴》胜在风格和调子。故事不算奇,但不卑不亢,既不煽情,也不拿腔作调,表面上淡淡的,实质回味无穷。真想象不出在二人转和黑色喜剧之间,张猛如何做到自由转换。

  由《碧罗雪山》和《钢的琴》,我想到,主旋律未必是一个诅咒。只要你有道德底线,尊重刻画的对象及事件的逻辑,把人当做人来塑造,任何类型都可以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