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恐惧的自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9 11:39 来源: 中国经营报方亮
马连鹏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列举人类的四大自由,其中便包括“免于恐惧的自由”。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将其作为自己专著的书名,她写道:“任何的革命都是一种心灵上的革命,它要培养出一种无惧感。而这种无惧看起来是天赋,但实际上是后天培养的。”
时间点
20多年来,昂山素季历经磨难,一直在亲身培养这种无惧感。当经济危机触发的政治浪潮拨动了缅甸军政府头脑中存留不多的自由之弦,这位“亚洲最美的女性”终于有机会进入缅甸主流政治,在更大的舞台上弘扬那个“无惧之梦”。不久前,她接受记者采访称,如果成为议员,她可能会进入政府。
实际上,这个国家的方向尚不明朗,丹瑞大将稳居深宫,操控着一切,把握着改革的分寸。但昂山素季在一如既往的向目标迈进,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得“无惧”。不管军政府将如何行事,那个政治彻底转型的临界点正在接近。如果这位缅甸民主的精神领袖真的进入主流政治,那么这个进程将大大提速。
恐惧是强权最喜欢使用的武器。当恐惧充斥了所有空间、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人人就都会噤若寒蝉,不敢轻越雷池。进而,人们开始回避信仰,开始犬儒,开始回避强权所忌讳的所有事情,哪怕那是真理。时间久了,回避成了天性,真理被彻底遗忘。
这是旁观者们可以洞察到的一种典型心理状态,但往往也是大部分身在专制场域中的人不自知的一种中毒状态。摆脱这种状态,从每个人的脑中挤出毒素,谈何容易。但只要有一位未被彻底遮蔽的先驱,摆脱恐惧的自由思想便会成长。它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1972年,英国学者阿里斯在不丹的皑皑雪山下向昂山素季求婚。这位缅甸开国元勋之女接受了这份爱情之约,只提出了一个条件,当缅甸需要她的时候,阿里斯必须支持她回到祖国。作为历史学家的丈夫深知妻子口中所言的这种需要指的是什么,当即答应了。
此后十多年,昂山素季过着一种相夫教子的生活。她仍时时关注着缅甸国内的局势,但那个需要她返回国内救民于水火的那个时间点尚未到来。
其实,缅甸在等待自己的先驱,而先驱则在等待那个回归的时间点。上世纪80年代,汹涌全球的那一波民主化浪潮袭来,封闭专制的缅甸无法回避,那个时间点到了。
1986年的一天,仰光科技研究所的一群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发生了摩擦,双方摆开架势大干了一架。学生斗殴也算常事,但偏偏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在警界当官,他毫不犹豫的让父亲派来了警察,将对方悉数逮捕,进而发生了警察虐待学生的严重事件。
消息传来,震动校园。那一波民主化浪潮的主力正是学生们。他们原本就是反专制、反腐败的先驱,而这一次偏偏是官僚集团直接对学生下手。学生们不再隐忍,一波抗议示威浪潮就此兴起,并且声势日盛,直至1988年的那场血腥镇压。
那一年,因那场殴斗而起的示威浪潮已然演化为涉及许多社会阶层的三罢运动,但军方选择了强力应对。在当年3月的一位晚上,仰光街头发生镇压事件,成批的学生被军警打伤,送入医院。这一波运动中,更有大批学生和民众死于军警之手。
而在医院中看到这一切的便包括那位已然相夫教子十多年的昂山素季。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巧合,就在那个黑暗的夜晚来临之前,她的母亲突然中风入院。接到消息后,昂山素季同阿里斯暂时话别,急忙返回了仰光,照顾母亲。
就是在母亲接受治疗的那所医院里,昂山素季看到了那批因为追求民主而被镇压的学生。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意外的从一个角度涉入了整场事件,成了一位亲历者。
悲喜剧
昂山素季没有回到丈夫身边。她曾言,父亲非常疼爱她,尽管在她两岁时父亲就遇刺身亡了。她的父亲是昂山将军,缅甸的开国元勋。这解释了为何这位柔弱的女子会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受到大批民众的支持,进而成为一个新党派的领袖。它同样解释了为何在那个柔弱外表之下会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心。正是这颗心告诉所有人,只要可以免于恐惧地生活,便终可守得云消日月开的一天。
当年8月,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上,昂山素季向数百万民众发表了演说,她称自己无法再对国内的状况无动于衷,她决定留下来,与民众一同战斗。
阿里斯在遥远的伦敦关注着缅甸发生的一切,关心着妻子的一举一动,他实践了当初的诺言,对妻子的选择表达了支持,并一肩扛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担子。
1989年4月的一天,昂山素季和一众支持者在路上被一群军警拦下。领头的警官要求他们散开,否则就要开枪。
后来被广为传颂的一幕发生了,昂山素季不但没有让大家散开,还从容地走到军警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黑洞洞的枪口。
现场凝固住了,她的支持者和军警们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最终,军警们离开了,输掉了与这位柔弱女子的精神对抗。
此后十多年,昂山素季的政治生涯继续经历着不断失败但仍不断斗争的主线。她曾在选举中胜出,成为总理。但选举结果最终却被军方非法推翻,她自己也被投入监牢。她有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风光,但也经历过丈夫重病自己却无法陪伴左右的痛苦。军政府巴不得这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女子一走了之,早已给她放行。但昂山素季深知,走了便再也不能回来,那与逃跑又有何区别。她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英国大使馆录制一段视频来与丈夫告别。可造化弄人,在这卷带子送到伦敦前两天,阿里斯已然撒手人寰。
昂山素季所经历的一切正是专制场域中的人们所最为害怕的东西。他们害怕因为喊了一句口号就失去工作,害怕被投入监牢,害怕给亲人带来痛苦。在一个已经彻底犬儒化的社会中,昂山素季恐怕不会被人尊重,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所能得到的评价除了不理解便是人们的轻贱。而唯有仍抱持着胜利的信念仍坚持着做人尊严的民众才清楚这位精神领袖所做的一切的无上价值。昂山素季坚持并鼓舞的是一种希望,这种希望让人们不因恐惧而降低做人的尊严。
1988年,被镇压的缅甸学生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国际上知道仰光到底发生了什么。昂山素季被软禁时,阿里斯想尽办法让国际上知道自己的妻子在经历着什么样的苦痛。她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一个信息交流高速互通的时代。眼下,昂山素季极为重视党内年轻一代,因为他们掌握着互联网技术,掌握着打开信息封锁的钥匙。信息的传递对于昂山素季曾如此重要,很难想象,如果国际社会压根儿对这位女子的故事不曾知晓,或不曾被其打动,被软禁的昂山素季是不是早已经被杀害了。如果早早地失去了这位精神领袖,缅甸的民众又会怎样呢?领袖、民众、强权之间的纵横捭阖极为复杂,幸运的是他们在缅甸上演的是一出喜剧。
新的环境下,昔日的强权最终颇富政治智慧的选择了开明。昂山素季终于得以公开施展政治抱负。尽管军政府尚未下决心让缅甸彻底改天换地,但走上前台的昂山素季已经获得了向最广大的民众传播那个“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天地。待到这种自由被广泛承认,彻底变天也就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