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转方式扩内需的动力仍需增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阮修星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长假期间,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政、商、学界精英聚首瑞士小镇达沃斯,就“发展与就业”、“领导与创新”、“资源与可持续”和“社会与科技”四个分议题举行了250余场研讨会。虽然会议众多,但是形散而神聚,所有会议均围绕“大转型:塑造新模式”这个主题展开。

  毫无疑问,“转型”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欧债危机仍在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给出警示:发达经济体依靠债务维持经济繁荣的路已走到了尽头,必须回头是岸了。而如何实现“去杠杆化”与“保增长”的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必须找到答案。

  对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难以为继。如何控制通胀,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平衡经济模式,是摆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面前的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而成功与否,则事关新兴市场国家的未来走向。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方面,虽然无论是从战略还是从战术层面,中国执政当局均作出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必须直面的现实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效果显然不太尽如人意,“转方式”、“扩内需”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比如,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财政对GDP、财税的拉动最为直接、最为给力,而需要时间和精力培育的环保、高技术等新兴产业“吸引力”则大打折扣;而对于逐利的民间资本来说,新旧“36条”等政策的执行不力,各种壁垒仍在,投资回报率过低,因此民间资本投资积极不高亦不难理解。

  更为关键的是,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低下,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上社保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较大改观的话,则很难获得持续的消费动力和需求。

  我们认为,要想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活力,就必须加快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其一,要加快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让老百姓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这就要求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缩小首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通过社保等体系的完善在二次分配上更加兼顾公平;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真正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

  其二,在行政审批、财税、金融、价格和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上,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约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使中小企业、新兴产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其三,对于民间资本的准入,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等方面,要进一步建立确实可行的执行细则、量化指标和追责制度。在各级主管部门干部的考核上,要进一步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考核比重。

  必须提醒的是,虽然推进以消费为主导、以公平和可持续为目标的转型与改革已成社会共识,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难免要触碰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和障碍,但这不应成为延缓转型、中止改革的借口。我们坚信,只要执政当局秉承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下好“转方式、扩内需”这盘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