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如何才能真正实行预算公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谭浩俊

  在每年的预算审议和公开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如“看不懂”、“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内容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很多代表对预算“看不懂”、“看不明白”,甚至有许多疑问。但是,每年的预算,还是“顺利”通过了,没有一个地方因为“看不懂”和“看不明白”而要求重新编制、重新审议。

  每当地方两会集中召开的时候,预算都会成为最敏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中央对“三公”经费提出公开要求以后,这一话题就更加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了。

  应当说,预算能够从“国家秘密”的禁锢中“跳”出来,成为公众能够关心、能够追问、能够提出公开要求的一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一个能够让公众对政务公开充满期待和希望的进步。

  问题在于,由于此项举措更多地还停留于行政操作层面,停留于应付和应对,而非主动和积极。因此,在每年的预算审议和公开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如“看不懂”、“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内容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看不懂”和“看不明白”,几乎成了会上会下、会里会外最为集中的话题。

  奇怪的是,尽管很多代表对预算“看不懂”、“看不明白”,甚至有许多疑问。但是,每年的预算,还是“顺利”通过了,没有一个地方因为“看不懂”和“看不明白”而要求重新编制、重新审议。

  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所谓的预算审议,只不过是“走过场”。

  事实也是如此,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要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报告、人大报告、法院和检察院报告,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同时,再审议厚厚一大迭的预算报告,别说是“外行”,就是“内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现在很多地方递交人大审议的预算,都线条过粗,无法准确表达项目的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在项目设置和经费分类等方面,还存在界限模糊、内容交叉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财政部门不作出解释,根本搞不清它的真正用途。即使财政部门作出解释,也很难让人一下子想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就极容易出现专款不专用的问题。加上有些代表,本身对数字就不太“敏感”、不太“在行”、不太“感兴趣”,对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早就眼睛发花、头脑发涨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预算审议就只能“走过场”、“图形式”了,就只能让其迷迷糊糊上会、迷迷糊糊通过了?显然不是。

  首先,财政部门必须有让代表和公众“看得懂”的主观愿望,即在预算编制时,多一些法制意识,少一点人为操纵。如果财政部门成心不让代表和公众看得懂预算,自然是越模糊越“好”、越交叉越“神”。相反,如果财政部门真心愿意让代表和公众看得懂预算,就必须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完善预算编制体系。一方面,细化预算科目,让每个科目都能准确、科学、合理地反映资金状况,让代表和公众一眼就能看清楚资金的用途;另一方面,要杜绝内容交叉问题,甲就是甲,乙就是乙,不要交叉,不要模糊,要经得起推敲。尤其公用经费的安排,不能含糊不清。如公车配置,就不能笼统列出经费总量,而必须有具体的明细、具体的单位。一句话,就是预算要依法编制,而不是人为操纵。不然,预算就不可能让代表和公众看懂。

  其次,部门预算要更加精细、透明。推行部门预算,是增强财政资金分配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根本举措。但是,从各地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情况看,部门预算普遍存在着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问题。很多项目都非常笼统而简单,别说代表和公众“看不懂”,部门也说不清。在今年浙江省的人代会上,代表就反映对省商务厅、文化厅的经费预算安排“看不懂”,而两部门领导面对代表的观点,也似乎很难正面应对、正面回答,而只能笼统地表示,将进一步细化预算,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所以,部门如何把预算编精细、编透明,也是预算不再让代表和公众“看不懂”的重要方面。

  而要让预算不再是一本“糊涂账”、一本让代表和公众“看不懂”、“看不明白”的账,预算审查委员会的责任十分重要。因为,各级人大都专门设立了预算审查委员会,专门对预算进行审查。一为及早发现问题,让预算递交人大审查前就将不太规范、不太合理的内容纠正;二为帮助政府和财政部门向代表和公众进行解释与说明。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能够承担起预算审查责任的地方并不多。多数情况下,所谓的预算审查,就是简单地听取一下财政部门的汇报,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而没有组织专家进行认真审查。要知道,发达国家对预算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往往是,预算审查委员会要花上几十天的时间对每个项目、每笔资金进行审查。在疑问没有消除前,预审是不可能递交到议会进行审议的。所以,如何发挥预算审查委员会的任用,在审查环节把存在疑问的问题化解掉,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将预算早一点交到代表手中,让代表“细细品味”、“细细琢磨”,也是提高预算审议效果,减少预算不合理因素的重要方面。现在人大代表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预算审议的时间太短、太匆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推敲和琢磨。按理,这应当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将预算早一点交到代表的手中,一些喜欢“顶真”的代表,就可能会“较劲“,会“鸡蛋里找骨头”,甚至请教专家、学者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推敲和琢磨。如此,预算就有可能被挑剔得“支离破碎”、“漏洞百出”。这样的结果,对旨在预算公开的地方,当然是希望看到的结果;对不希望预算公开,或不愿让代表和公众“窥视”预算秘密的地方,自然是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了。到底是真心公开预算还是为了应付和应对,何时将预算交到代表的手中,就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总之,预算公开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要真正让代表满意、公众满意、社会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一点可以肯定,推行政务公开,只要预算不完全公开,政务公开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