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增长依然乏力通胀压力已受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12:32 来源: 新闻晚报

  2011年第四季,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处于52.2的水平,与第三季(52.0)差别不大,说明经济扩张乏力。目前指数值虽不至于跌回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衰退低谷,但远远落后于 2009年底至2010年初经济复苏初期的水平。

  扩张放缓的一个好处是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普遍进一步下降。一年前,通胀是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但最新EMI调查显示,现在价格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控。今后,问题反而是如何继续抑制通胀而又同时避免经济崩溃。

  许多评论认为,新兴市场经济活动低迷,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些分析纷纷指出欧元区危机乃新兴市场失去动力的肇因。诚然,亚洲部分主要出口地表现疲软,的确印证了上述论断。然而,新兴市场经济活动转弱的现象,似乎早在最近欧元区出现问题之前就已经存在。

  现在看来,全球贸易的增速其实在2011年初已达到顶峰,此后便持续放缓。在201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增长动力的消退与其说是欧元区表现差强人意所致,不如说与英、美两国和新兴经济体本身疲弱不振关系更大。

  2011年初,大部分经济学家对英、美经济将出现周期性反弹表示乐观。两国利率偏低,其中央银行亦展现出愿意采取“量化宽松”及其他各种非常规政策的决心;尤其是美国,以往总有令经济“起死回生”的奇招。然而,在最近一季,在持续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之下,其经济增速令人大失所望。全球贸易因此受到拖累,新兴市场的出口亦被挤压。

  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放缓,其实也有自身的原因。中东地区的动乱,不但给区内经济与政治形势增加了不明朗因素,还造成油价上升,使其他新兴市场的收益遭受实质损失。此外,鉴于2011年初通胀率相对较高,许多新兴经济体难免要采取各种措施,一方面抑制增长,另一方面平抑物价。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政策是否会奏效?新兴市场的决策者不希望其本币升值,为防吸引过多资金流入,也不愿意把利率调得过高。因此,他们宁可采取“量化紧缩”措施,以限制特定利率下的信贷供应量。措施很多,包括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及各式各样的资金控制。

  这些政策看来已取得若干成效。虽然并非所有经济体都有效控制了通胀(例如,土耳其仍在竭力对抗通胀),但毫无疑问已取得进展。去年初,中国的通胀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虞,幸亏央行不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目前情况已受到控制。

  事实上,抗通胀之役如此成功,以致新兴市场决策者如今更加担心的是增长乏力。当中,欧元区危机对2012年增长前景的影响尤为堪忧。欧元区危机波及新兴市场,首当其冲的就是中欧和东欧各国。这些经济体与欧元区贸易频繁,资金供应也相当依赖欧元区的银行,因此最易受到冲击。然而,受影响的并非只是这些国家。 2011年岁末,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大幅转弱,部分原因是欧元区银行纷纷回笼资金。

  没有人能预料欧元区危机最终结局如何。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欧元能够延续现状,但估计先要经历一番柳暗,才会见到花明。我们认为欧洲央行最终会大量印钞,用这些新增的资金去缓解欧债市场的燃眉之急,但这种情况大概只会在经济危机从外围蔓延至核心才会发生——即衰退已不止威胁到意大利和西班牙,还祸及例如德国等主要经济体之时。

  未来数月,新兴市场面对的不只是美国复苏缓慢,还有欧洲经济活动可能出现下滑,要应付这样的困局绝非易事。 2008至2009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危机深重之时,新兴经济体的处境就更加严峻。然而,新兴经济体尚存一定实力,能抵御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有别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仍有大量的减息空间,也有更多余地推行财政刺激措施。虽然这并不代表新兴经济体因此就能独善其身,但至少说明新兴市场也许仍具备扭转经济疲态之力,而这恰是当下亟需。

  (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师 简世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