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政令跨国巨头如虎添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1 01: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李绍仪

  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华加速前进,除了市场前景乐观之外,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对其来说也是利好的消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年前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下称新《目录》)从昨日起正式施行。新《目录》较为重要的变化是,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但鼓励“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并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出发,在鼓励类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条目。同时,取消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

  有业界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尤其是“三电”( 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的技术核心仍掌握在外资制造商手中,新《目录》的实施,将促使跨国零部件巨头加速在华发展,而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空间则可能被压缩。

  跨国巨头在华提速

  从大陆集团芜湖工厂扩建、博世汽车底盘控制系统项目落户成都、麦格纳动力总成系统天津新厂奠基、德尔福派克电子/电气系统在华第十家工厂开业,到天合汽车(TRW)宣布要在2012年内将中国销售额翻番至20亿美元以上,近年来跨国零部件巨头都纷纷提速在华发展战略,而被视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新能源领域,亦成为这些跨国巨头在华着重布局的方向。

  自2009年开始,德尔福中国开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重视程度,仅德尔福派克2009年在研发方面就投入300万美元。其后,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还亲自挂帅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工作小组,讨论新能源产品的发展策略。2010年4月,德尔福和上汽联合宣布,合作开发一款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德尔福提供混合动力整车控制器、变频电机驱动及控制器、DC/DC变压器等集成技术。目前,在德尔福中国的四个事业部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系统已是最核心的业务之一。

  除了德尔福之外,全球第五大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在中国亦动作频频。去年以来,麦格纳旗下的斯太尔系统、内外饰系统以及动力总成系统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合资企业以及新工厂等行动,不断加速在华业务的拓展。

  此外,麦格纳动力总成事业部总裁贺世杰去年10月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麦格纳的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部门,未来不排除会在中国寻求与电动福克斯类似的项目合作。这意味着新《目录》的实施,将为麦格纳混合动力和电动车产品入华提供更佳的环境。

  “随着全球客户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加速在中国的扩张。我们对中国地区的关注度是极高的。”麦格纳国际中国区副总裁孙星原告诉记者,2011年~2013年期间,麦格纳在中国将会有十个新企业建成。

  汽车评论员孙晓红表示,在新《目录》中,对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开放,将促使博世、电装、德尔福以及麦格纳等跨国零部件巨头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

  “这肯定是有利于中国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但是要注意,在与外资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吸取整车的教训,通过合资是不能获得核心技术的。”孙晓红指出,中国零部件产业要真正发展壮大,还需要在研发上下苦功。

  或冲击本土企业

  “尽管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政策支持对象,希望在这个新兴领域中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占领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制高点,但目前国内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占据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七成以上的关键零部件采购上,仍长期依赖进口,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十分薄弱。”业内人士宇辰认为,此次政策层面上的变化,在可望带动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整体水平之外,亦将使其面临更大的挑战。

  科尔尼全球合伙人兼亚太区汽车行业总经理孙健在2012汽车高峰论坛上表示,预计2020年全球电动车总量将达到700万辆,其中1/4将在中国市场。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情况低于市场及业界预期,主要原因是在技术方面的判断有些过于乐观。

  “很多汽车厂对新能源半信半疑地推进,这是非常矛盾的心理,这个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现在发展速度为什么不尽如人意或者低于预期。”孙健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电动车这个战略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现在很多企业是全面开花,各种都在尝试,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性的抉择。“可能更致命”的是,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电控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这个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对此,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开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最大机遇,但本土汽车零部件自主技术水平整体较低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还不甚明确而导致的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则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谈及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吴开源认为,目前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开发手段相对落后、整体水平较差,在高新技术零部件方面,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还很高,难以实现同步开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