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资私人银行创新能力遇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1 06:59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岚

  记者李岚如果说,我国可投资资产超过一千万元的高净值人群在过去4年中以29.1%的速度迅增至100万人,从而为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滋生沃土的话;那么,金融危机后依赖信贷业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促使中资银行加快转型则堪称强效催化剂,造就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井喷式增长。

  资料显示,自2007年3月28日中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率先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机构之后,迄今已有包括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在内的11家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不仅如此,私人银行业务还显示出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趋势。

  短短4年,中资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由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至2010年末时,工行、中行等6家中资私人银行拥有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总数达73164位,管理总资产规模1.32万亿元,人均资产达1801万元。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资私人银行虽已“形似”欧洲私人银行,但其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私人银行业务存在定位不清晰、产品单一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在产品设立能力、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尽管中资银行并未卷入全球金融海啸之中,但来自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潜在威胁,却令中资银行深刻感受到,以往依赖信贷业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转型迫在眉睫。

  而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相较于其他业务表现出更强的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因而在后危机时代正逐渐成为全球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如此,私人银行业务还因贯穿于零售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多个领域,而被视为中资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重要起点。

  对此,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就曾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型。“十二五”期间,银行要做好战略转型的准备,其中私人银行业务可以助推商业银行转型。

  以此为背景,中资商业银行开始进军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并随着各行私人银行部的纷纷设立,为争夺高端财富人群客户而在产品开发和服务升级方面进行的角逐也日益激烈。

  2011年12月22日,农行在云南昆明举行了2012年新一轮零售业务综合营销的启动仪式。此举意在发展高端零售业务,在竞争激烈的私人银行服务领域谋求发展空间。此前,农行已先后于4月和8月与蒙特利尔银行(BMO银行金融集团)、澳洲联邦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推出私人银行跨境金融服务。

  在这同一天,建行副行长朱小黄则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行将为私人银行用户设计离岸资产信托产品,并考虑收购欧洲私人银行的业务。他还表示,建行会积极争取国内的私人银行牌照。目前建行已拥有221家财富中心和私人银行中心,而未来五年内这一数量拟达到数百家。

  12月初,作为中行私人银行着力打造的五大“高端客户专属主题服务平台”之一,中行私人银行投资者俱乐部在深圳启动。而一个月前,中行刚刚推出了国内首张针对私人银行客户发行的信用卡———“长城美国运通信用卡”。截至目前,中行私人银行已在中国内地18个重点城市以及香港、澳门设立私人银行分部,并在新加坡、瑞士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服务。

  此前,工行于9月21日推出了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这是中国第一款顶级普洱茶理财产品组合,也是专门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研发的另类投资理财产品。而据了解,仅上半年,工行就累计开发私人银行专享理财产品141款,产品数量与发行规模同比增长了近两倍。

  交行则于9月初正式启动了“沃德财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并落户香港,推出沃德财富私人银行服务。此项服务的推出,标志着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服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境内外的私人银行客户将在原享有的专业、高端服务基础上,充分体验全新的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

  不难看出,刚刚过去的2011年,为在私人银行领域分得更大的蛋糕,各家银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统计,目前中行和工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占比最大,同为22%,中信银行以占16%的市场份额位居其次,招行紧随其后,客户占比为14%。私人银行业务的拓展为中资银行带来了不匪收益,2010年招行仅通过私人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手续费收入就达到3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工行实现私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4.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2%。

  业内专家称,经过4年的探索和发展,到2011年,中资私人银行初步完成了私人银行客户的积累,客户认知与市场先期培育初步完成。

  显然,作为体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顶级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能力的“风向标”。2011年虽已过去,但中资银行密集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热度却在延续,从而为2012年打开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外资私人银行进驻中国,我国本土私人银行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据显示,迄今共有16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它们通过包括“高盛模式”、“北美信托模式”及“桥隧模式”等在内的成熟财富管理模式竞争高端市场,无疑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应该说,通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中资私人银行的从业者已逐步提炼总结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和业务架构模式。其中,“攀钢系产品”模式就是较为突出的案例之一。

  2009年,“攀钢系”(包括攀钢钢钒000629、攀渝钛业000515、长城股份000569)整合完成之后能否保住上市资格,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为破解这一困局,当时建行、中行和光大银行均发行了相应的理财产品,此举因其共赢的护盘效应而被业界视为国内财富管理产品的一个范例。

  根据攀钢集团为实现整体上市而面向小股东提出的现金选择权实施方案,在2009年4月23日完成了首次现金选择权资金清算及股份过户手续后,鞍钢集团将向未申报行使首次现金选择权的相关股东派发第二次现金选择权,除行权价外,参与二次现金选择权的投资者还可享受到攀钢股票在此期间的每年分红。这样,首次未申报者若选择二次现金选择权的收益将达到年收益5%左右。

  如此高的收益吸引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介入。2009年4月3日和7日,建行和中行相继发行了“利得盈现金选择权2009年第1期人民币750天产品”和“中银智富0901期理财计划(830067)产品”,两行分别募集资金14亿元和20亿元,除主要认购攀钢股票外,其余则由信托公司向鞍钢集团发放信托贷款。2008年,光大银行发行的“T计划2008年第七期产品”中也有16亿元参与此次购买行动。至此,三家银行共计约50亿元的资金参与购买“攀钢系”股票。

  然而,必须承认,尽管攀钢系产品取得了成功,但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模式方面迄今仍无成功的、可复制的私人银行模式范例。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为例,基于其庞大客户基础,5大行基本上均采取了“零售银行理财产品+高端另类产品”的模式,这虽有利于维护、提升其存量潜在客户,但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想要做强私人银行业务,中资银行仍需加强产品创新能力,在个性化产品和人性化服务方面下足工夫。

  而与私人银行业务旺盛的发展需求相对照,当前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产品架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亦均无法与之相匹配。鉴于国内的私人银行市场尚处在客户、金融机构、监管和宏观金融业态之间互动磨合的过程之中,业内专家建议,应尽快出台私人银行管理办法,明确私人银行定位;在全国范围开放私人银行业务牌照,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适当放宽经营限制,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合理创新,并对私人银行实行差异化的监管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