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田享华
龙年春节前,陈操从南宁读高三回来,先到的是玉林,那是他父母工作的地方,“工作”像是好词,其实是做沙发家具生意,只能算是个体户。然后再从玉林乘火车回到桂林的一个县城,这一次他们家不需要再坐三个小时的汽车、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回到那个小乡村,而是径直住在了县城——这儿有他们的新家,一座190平方米的复式商品房。
从乡村外出谋生已经12年,这一对夫妻还有3个孩子终于用购房的方式彻底巩固了一家人奋斗的结果。也是南方人的十年砍柴去年出了一本书叫《进城走了十八年》,那是他进城的经历,而这一家子用的是十二年,或许其他人也差不多。
“买房几乎花光了这么多年的积蓄,首付十多万元,贷款二十多万元,装修还需要十万元左右。”陈操的妈妈笑着抱怨来年还贷的压力:一个月要两千多元,一年三万多元。夫妻俩去年收入十万多,相对来说,这些支出似乎并不算多,但是他们还有一对读大学和高中的孩子,两人一年花费差不多也要两三万元。
陈操说,这么些年没买房子也没攒下钱,不如先把房子攒下来。所以,在2010年10月,他们回到家乡所在的县城,挑中了这栋新开发的楼。这是这儿比较高端的开发项目,号称“豪宅典范”。购房时售价1800元/平方米,但一年后收房时已经涨到2700元/平方米,不过最近又调整到了2500元。
“如果还不买房,明年再涨怎么办?赚的钱总没有房价涨得快。”陈操的妈妈说,毕竟他们的家具生意也只是去年才特别红火,前些年则是有赚有赔,龙年的行情如何,他们很难掌控。而房子只要买了,也还是可以等着它增值,至于长住,则可能要过几年他们需要养老的时候。
其实,不仅陈操家如此,他唯一的姑姑,以及妈妈五个亲兄弟姐妹都已经搬离了那个小乡村:大舅家因工作调动五年前搬到了县城,三舅家也在十多年前外出做家具生意到了桂林市区,小姨家也在十年前因为姨夫在柳州觅得好职位而离开了乡村医生的岗位。二姨家虽然也在玉林打拼,还没有算离开,不过二姨家的小表哥在柳州开办的公司发展不错,很快就在那置业成家了,他们也会去的。
就这样,十多年间,一个家族就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离开乡村、进城了,也许周围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家族进城了。虽然这个城,与北上广的大城市还相差甚远。不过,就离开农村、离开农业而言,他们是进城了。尽管一定意义上,他们的身份可能还是农民,家乡还有几位老人守着那份责任田。
说了这么长的故事,只是试图用身边的例子去验证去年底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的那份报告——《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
其实,无需特别报告就可以发现,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县城每一年都有好些新楼盘建成和开工就是明证,2010年,这儿的房地产业增加值有三成的增幅,五年前的商品房销售额才几百万元,而现在翻了十倍还多。当地媒体有报道称,这两年来自区外和国外的“候鸟人”买房总数达500多套,占到了近年来新建商品房总数的20%。
或许这也有点夸张,不过在这个县城大大小小的街道走去,听到的已经不单单是本地的方言,而是夹杂着一些外地口音,甚至大家都用染了浓浓乡音的蹩脚普通话才能互相交谈。剩下80%的新建商品房估计都是本地人消化了,除了一些炒房投资的,城市化带来的大量乡村人口恐怕不是少数。除了商品房,还有那些在县城中心及周边弥散开来的自建房。
或许明年再回来,还可以看到更多更新的提法,楼盘的增加就是城市化最显眼的标志。小县城在扩容,在发展,在吸纳,也在融合,它给许多长久以来都是农民的人圆了“进城梦”,也给那些在大中城市待久了,需要返乡或者寻觅清净之地的人们留下一个养老养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