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中欧暗中角力伊朗危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2 08: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相和道理深藏在每天发生的海量时事动态背后。《天下纵横谈》透视政治、经济、文化三维视野,贯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每周一次为您抽丝剥茧,显现新闻本质。

  本期《天下纵横谈》为您点评近来一段时间,美欧中在伊朗问题的博弈。

  欧盟虚与委蛇,试图让美国把金融战火力东移

   ●欧盟决定有条件制裁伊朗

  据新华社23日报道:欧洲联盟成员国外交部长2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决定,不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同时针对伊朗中央银行等机构出台一揽子经济制裁方案。当日早些时候,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伊朗国有商业银行德佳拉特银行。制裁条款确认,欧盟成员不得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对现有合同,欧盟成员须在今年7月1日前完成交易。

  ●IMF:正评估人民币汇率是否仍被大幅低估

  据《华尔街日报》28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F)近日表示,目前正在评估人民币汇率是否仍被大幅低估。人民币去年累计升值逾8%,该组织也正在研究新的汇率评估方法。IMF上周向二十国集团(Groupof20)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同比上升近20%,而去年全年人民币累计升值逾8%。IMF表示,中国需继续让人民币汇率升值到更接近均衡的水平。

  在上期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经谈到,欧盟拖延制裁伊朗,是美国难以容忍的,标准普尔随即下调了法国的主权信用等级,从AAA下调到AA+。不过,由于欧元区对此早有准备,欧洲央行施行新的抵押品政策,等于是给欧元区的商业机构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而法国信用等级的下调一个档次,其对法国的实际威胁力度其实不大,因为这个评级仍然属于最好的评级范围内,不会触发持有法国国债的金融机构自动增加抵押品的红线。因此,欧洲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正如评论员所谈到的那样,没有因此而“产生太大的冲击”。

  不过,评级机构的下一步威胁,则是法国与欧元区十分担忧的。因为只要欧盟不在伊朗问题上向美国妥协,那么下一步直接把法国的主权信用等级下调至AA+以下,这将引起更大级别的资产减记,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在美国的强压之下,随后发生的事情表明,欧盟试图以部分妥协的代价,避免美国的进一步打压。因此在制裁伊朗问题上,欧盟朝着与美国妥协的方向迈了一步,即同意制裁伊朗,但是将现有的原油合同执行到今年7月1日。除了在伊朗问题上朝美国妥协之外,更关键的是,我们看到,IMF发表了有关人民币的表态。

  这一表态,是美欧对华金融政策可能走向合流的一个重要迹象。而欧盟一边在伊朗问题上向美妥协,一边在IMF将人民币问题单列出来,则显示出其急切期待将金融战祸水东引的意图。欧元区希望缓和美国对欧元的破击战略,并希望美国将火力东移,即将金融攻击的火力,集中到中国身上来。

  下面再看两条消息……

   美国顺势维持货币宽松,但对华金融攻击难下手

   ●菲律宾和美国商谈加大军力部署

  据《华盛顿邮报》1月26日报道:菲律宾正与美国政府讨论拓展美国在菲律宾扩大加大军事部署事宜,以应对中国自信日增。最近数月,美国宣布将在澳大利亚北部建立海军基地,并向新加坡派驻战舰。中国认为,由于中国逐渐崛起,美国试图通过上述举措包围中国。《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和菲律宾的谈判尚处初级阶段,但该报援引两国政府官员的说法称,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势看好。

   ●美联储将低利率保持到2014年

  据《华尔街日报》1月26日报道:美联储官员们日前表示,预计将把接近零的短期利率至少维持到2014年年底,较此前预计的时间要更长,这可能助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一臂之力。此前,美联储一直表态将货币宽松政策持续到2013年中。

  评论员认为,对于欧盟所期待的美国金融战火力东移的意图,美国方面是十分清楚的。也是因此,我们不仅看到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参加达沃斯论坛会议期间,再次拾起了人民币升值这个老话题,还看到了美国对菲律宾的这番军事支持的表态。美国的这些姿态,可以说与IMF提出评估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形成了呼应。与此同时,美国还顺势放出了将美元低利率政策延长到2014年的信息,这实际上是货币宽松政策的延续,可以预料,未来的变相QE3出台,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须为此做好货币政策上的应对准备。

  评论员认为,欧元区的部分妥协,确实已经让美国有了将金融战重点,向中国进一步转移的蠢动企图。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的军事与经济部署一直在中国周边不断地加码。美国会继续加强在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沿海附近的政治与军事部署,但是,这些部署目前来看依然很不成熟,是暂时还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的。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版图上,如果说还有哪个国家与美国最互补而竞争又最小的话,那就只有中国。如果没有中国,恐怕美国现在不仅仅是经济停滞,而是通货膨胀加经济停滞了。

  因此,评论员认为,在欧元区仍然随时可能对美元展开反戈一击的情况下,欧元区现在就指望美国对中国的展开大规模的金融攻击,恐怕还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伊朗本身就是美国对华金融战布局的一个关键点。因此,评论员认为,至少在半年以内,我们恐怕难以看到美国真正将注意力从伊朗转移。

  (责任编辑:袁志丽)

  

  下面再看两条消息……

   美国一旦推升油价,欧盟可能在伊朗问题上跌跟头

  ●伊朗可能停止从欧洲进口商品

  据俄新社1月27日报道:伊朗电视台日前发布消息称,伊朗政府可能禁止从欧洲国家进口所有商品,以作为对欧盟对伊朗石油禁运制裁措施的回应。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副主席苏达尼称,议会正起草法案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向欧盟国家出口石油,还要求禁止从那些对伊朗实施制裁措施的国家进口所有商品。

  ●沙特表示海湾国家尚未就石油增产问题作出决定

  据美联社1月28日报道: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28日表示,欧盟拟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而海湾国家尚未就石油增产问题作出决定,海湾国家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世界石油市场。费萨尔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还说,海湾国家将只遵循联合国的决议。

  以上两条消息,向我们展示了欧盟向美国妥协后的中东地区事态的发展。伊朗对欧盟的愤怒是自然的,而伊朗对欧盟的反制裁,也是必要的。它至少为欧盟今后在伊朗问题上,撤回制裁立场提供了一个理由。不过,目前看来,欧盟在伊朗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其所造成的恶果,首先将报应在自己身上。

  而有关海湾国家是否增产石油的消息表明,美国与沙特此前向欧盟所暗示的沙特将填补伊朗石油禁运的份额,是一个多不靠谱的事情。沙特在此前已经扬言,石油价格在每桶100美元以上,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因此,沙特不会白白浪费这个将石油价格推升的机会的。虽然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制约石油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一旦美国与以色列所制造的战争氛围更加逼真,原油价格上涨至100美元以上,乃至达到140美元左右,也是极大概率事件,这估计也是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高唱黄金还将上涨的一个重要理由。

  而在欧盟决定有条件制裁伊朗之后,以色列方面又放出风来,认为制裁伊朗难以最终解决伊朗核问题。其言外之意是,制裁只是对伊朗使用战争手段的前奏。

  这些最新事态发展表明,欧盟若认为自己在伊朗问题上的妥协,可以换来美国暂时绕开伊朗问题或者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而直接先行与中国面对面地进行一场金融对决,恐怕是极大地误判了形势。

  当下面再看两条消息……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中方回应欧盟禁运伊朗石油

  据新华社1月26日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26日应询答问时说,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味施压和制裁不是建设性的做法。23日,欧盟成员国外长在布鲁塞尔通过决议,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

  ●德国总理将访问中国

  据中新社1月29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政府网站发表视频讲话,将其2月2日的访华之行称作“双方紧密合作的新一步”,认为中德之间虽然对有些事情看法各异,但高层间互访及对话是寻求解决办法的最好途径。默克尔说,她对中国的访问将起到“展望未来”的作用。

  其实,不论对欧盟还是对中国来说,伊朗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美国之所以要制裁伊朗,甚至鼓动以色列来打一场“代理人战争”,其目的就是要让世界石油价格再上140美元以上。有人会说,石油涨价不一样会伤害到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与消费国美国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美国的海外石油来源,大概1/4左右是“分成油”。比如美国与沙特的合资公司,在沙特每开采100桶油,就可以分得20桶油,这部分是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前经济仍然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其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要远比中国小。实际上,美国可能更希望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来拉动经济复苏。也就是说,与当今世界其他能源需求大相比,美国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是最小的。

  而欧元区与中国在油价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欧元公约”中明确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3%,欧元区当前已经处于这一边缘。所以,欧盟此举不仅威胁到了中国的利益,也同等地威胁到了其自身的利益。其指望美国将金融战火东移的小动作,是极其有害的。这种小动作一旦发展下去,将极大地破坏中欧战略互信,从而让美国能够有效瓦解中欧实际上的战略相互支撑局面:正是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得美国在破击欧元战略上,不敢过分发力,也使得其在金融攻击中国问题上,总是难以部署周全。

  评论员认为,对于欧盟制裁伊朗的行动,中国此次的态度,是一个善意的警告,而中国也有必要进一步让欧元区清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试图玩火,其结果将可能是首先烧了自己的手指。2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开始中国之行。评论员认为,这是中欧在上述重大问题上进行坦诚沟通的一个重要场合,中国有必要让欧元区清楚,扰乱甚至破坏中欧合作的基础,对双方来说,都是失大于得。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