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古时龙画妙趣横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郭奕华

  

古时龙画妙趣横生
古时龙画妙趣横生
中国艺术中的“龙”纹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它已成为中国文化和华夏民族的符号,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吉祥、神化的艺术形象化为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说文》释龙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帛画中的“龙”

  唐代张彦远曾感叹:“画之踪迹,不可具见。”(《历代名画记》)至20世纪40年代,楚墓帛画才被发现,它不仅填补了中国早期绘画的空白,更为楚国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帛画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于东汉式微。

  1942年在长沙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件绘有龙凤的帛画,称为《人物龙凤图》。左边的龙昂首、蛇身、兽足、尖爪,身躯弯曲,呈扭动升腾之状,以墨线勾勒,虽潦草几笔,但描绘出基本形象,寓引魂升天之意。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另一件帛画为《人物御龙图》,被系于一根竹条上。图上绘有一位佩剑的士大夫,束发高冠、腰佩短剑、衣垂地面,其足下巨龙首尾上翘,身躯呈舟形,身下绘有云朵和鱼,男子双手紧握系于龙首的长辔,呈御龙于湖海水面的空中飞翔之状,寓意与《人物龙凤图》相同。这两幅战国帛画都为引魂升天的寓意,从龙体的描绘上,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飞龙的刻画,后者更为精致,线条流畅舒展,用笔劲挺有力,呈现战国绘画的风格和趣味。

  1971年在湖南长沙考古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不仅保存完好,墓中的精美文物更是令人惊叹,随后在邻近的两座汉墓发掘中,珍贵的帛画、漆器、丝织品等华丽现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轪侯之妻墓(即长沙马王堆1号墓)所出土的《升仙图》保存良好,所绘“烛龙”形象生动。

  此帛画为“T”形,长有2米,为丧仪时擎在棺前引路所用,入葬时平铺于内棺盖板上。帛画所绘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天上景象。绘有人首蛇身的烛龙,它左右两边分别是蟾蜍、玉兔、月亮和绘有乌鸦的太阳。月亮下方有一飞升的女子形象,有人认为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是升天之像。太阳下方有传说中的扶桑木,树间露出8个小太阳。烛龙的下方便是进入天国之门,阙门顶上有翔龙神兽,两边为司阍守护,营造出浓郁的神话色彩。帛画的中部表现为人间景象。交错的双龙分立两侧,一位贵妇人身材肥硕、衣着华丽、神态端庄,于华盖下拄杖而行,应为死者的画像,身后有3名侍女随行,其中两名为跪迎进献状。她的下方呈现为设案的厅堂,正是供妇人所享,旁有致祭的人。帛画的最下方部分描绘地下场景。有一神人双手托着大地,腿下横跨一蛇,双足踩于两条交错的大鱼上。

  整幅帛画表现了从上天、人间和地下的景象,形象生动,富有魔幻般的色彩,线条流畅有劲,敷色丰富明亮,已达到工笔重彩的技巧。龙纹在汉代得到成熟发展,主要分为蛇形龙和兽形龙两类,而此《升仙图》即为蛇形龙的代表,寓意为升天永生。形态为翘嘴、长角、露牙、圆目、兽足、蛇躯、鹤颈等,已充分展示出龙的基本形象,发展至明清的龙形与此基本相似。

  无独有偶,马王堆一号墓的棺盖上,朱地彩绘“双龙双虎相斗图”和漆画“云龙纹”,分别表现为阴阳交合龙虎斗和图案龙纹的寓意,生动展现汉代龙纹的多样性。楚国的帛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独幅绘画,早期绘画就有龙形的出现,说明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和样式。

  “九似龙”画论与唐宋绘画中的“龙”

  有关“龙”的画论,最早为东汉王符提出的“九似龙”,是王符对龙形象的总结和研究,对当时和后世龙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九似龙”画论的内容是:“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瓜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十八鳞,具九九阳类。其声和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头上有博山。”

  传为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卷》中有局部“乘龙图”气势骇人,虽然,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认为它是“吴道子传派的一张画卷,也可能来自唐人壁画粉本的传摹本”,但“出自吴派高手”,从中可窥见唐代绘龙的样式与风格。“乘龙图”中的龙身壮如虎,猛健又怪异。有史书记载吴氏为画龙的高手,所绘之龙生动逼真。而同时代敦煌壁画中的《乘龙飞天图》,龙形夸张飘逸,与背景的行云流水相映成趣,展现为灵动的形象。

  宋代的龙纹创作发展迅速,在各艺术门类中都有不俗表现。宋代画龙名家有董羽、僧传古、陈容等。陈容的《云龙图》巨龙昂首曲颈,张牙舞爪翱翔于云雾中,无论从形象刻画上还是程式化表现,都为龙纹定型的代表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