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制造”如何实现优势再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3 06:38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3日评论版头条:奥巴马发表执政期间第三次国情咨文,确定2012大选竞选主题,并提出由美国制造、本土能源、劳工技术训练与美国价值等4大支柱,建构国家永续经营建设的蓝图,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这是奥巴马政府欲重振美国经济的重要“轴心”。

  “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一直以来,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造业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上升,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美国不得不把保持100多年的“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头衔拱手让给了中国。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按2011年年初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2.05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中国将延续2010年格局,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

  然而与“美国制造”的财富创造能力相比,“中国制造”还有不小差距。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在2010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0个品牌,中国制造业品牌只有17个,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我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反映出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的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贸易附加价值却在下降。

  我国出口高速增长是靠出口数量急剧扩张带来的,而且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转移了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美的贸易,从而增加了虚幻的“贸易顺差”。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的贸易分配中处于失衡状态,造成了全球前五大贸易顺差和逆差经济体占全球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比重从20年前的20%扩大到今天的60%。

  其实,在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制造者是海外跨国公司。最近十余年,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外资企业拉动,尤其在出口商品与顺差中,外资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8年为例,中国出口商品的顺差为2954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出口的顺差为1706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57.7%,另外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

  由于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等原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由此,全球生产性资本根据资本收益率高低及利润极大化原则进行配置。压低要素价格提高资本利润率。中国目前的资本/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世界银行基于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得到,中国工业企业2005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超过15%,私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9%,外资企业为22%,均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收益利润缘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就劳动力成本而言,过去近30年,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1998年到2008年,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高顺差没有并没有获得高收益。按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消费者支出的88.5%其实花在了“美国制造”上,包括占消费支出大头的服务费用。事实上,美国消费者支出只有2.7%花在了中国制造的商品本身上。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对美出口占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6.6%增长到2008年的17.7%。与此同时,尽管美对华出口总额在不断上升,但其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却从1989年的9.7%降到2008年的7.2%,因此,低端制造高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必须向高端制造转型。

  全球金融危机迫使美国重新审视日趋空心化的产业结构,奥巴马誓言要把“流失”的“美国制造”从中国手里夺回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波士顿研究报告指出,“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因为中国正快速涨薪,而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报告预测,未来5年将有15%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本土,而最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以及电脑。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年均耗费美国消费者大约2万亿美元。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刻,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未来新的竞争优势无疑来自于“美国制造”的重振,美国雄心勃勃,正在利用巨大的创新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强势回归,“中国制造”如何实现优势再造?对于中国而言,未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和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的创新基础,不能尽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又逐步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将会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因此,加大科研和新技术领域投资,加快实施“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进而实现中国整体转型已经没有延误的理由。(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   编辑  邓睿   吕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