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存准率宜尽快下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新春伊始,货币政策的走向,点点滴滴的政策信号,备受市场的关注。从大方向来说,未来一阶段货币政策总体上仍会比较谨慎,不过,适时“微调”的举措,也应是在意料之中。
去年11月底,央行突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引来全球资本市场的注意,这也是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准率。此前一直趋于收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调整,宏观调控的重点正从控制通胀向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但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的走势表明,那一次的调整当是一个“微调”小周期的开始,而不是结尾。
犹记得春节之前,不少机构一边倒地认为,节日前定有政策出台,即央行会在节前继续下调存准率。这一预言最终落空。央行选择的是更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在1月前三周时间内,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向市场净投放4770亿元流动性,银行间回购市场的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各期限资金品种的价格得到回调。节后,继续下调存准率的呼声再起。确实如此,尽快下调存准率,应是此时货币政策操作的合适选择。这种调整,只是“微调”的继续,而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有了方向性的改变。
2012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将是在大体稳定中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更多体现在外部环境中。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谓日趋复杂,中东局势紧张,原油价格存在较大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欧债危机阴霾难散。一旦政治周期、商业周期、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其负面能量对于具有较高对外依存度的中国经济来说,影响可想而知。
2012年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明显降低,但国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结构性通胀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未来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且具有长期性。因此,央行行长周小川一再强调,对于通胀不能掉以轻心。货币政策之所以仍会比较谨慎,原因也正在此。不过,尽管通胀压力决定了今年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但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货币政策部门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当是必需选择。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用数量型工具而非价格型工具来进行“微调”,对于央行来说,操作上也显得更为谨慎。在当前背景之下,保持宏观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应是阶段性的政策焦点,则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宽松,存准率的再次下调,紧迫性在上升。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净减少249亿元,是近四年来外汇占款的首次月度负增长,11月份月环比减少279亿元,12月的月环比更是大幅下降1003亿元,即该项数据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必然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影响,自是顺理成章。
央行此前停止央票发行,并在春节前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保证了公开市场连续的资金净投放,银行间资金流动性稍有好转,部分缓解货币市场资金需求,但随着逆回购到期,银行间资金紧张局面可能再现。同时,目前热钱持续流出及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增强,且1月份外汇占款可能继续减少,存款准备金率的尽快下调,必要性由此得以体现。
当然,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下调,放大货币供应,仍然只是阶段性的意义。释放出来的更多的流动性是否流向最需要的去处,能否将更多的资金空间留给民营企业?这是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而适当下调存准率,也不是货币政策领域更关键的事情。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改变人为扭曲的低利率、负利率的状况,于改善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局面,更具有本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