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经济发展需再度凝结改革共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2:09 来源: 北京商报韩哲
谈得越多,越说明缺什么。近一段时间,改革开放被频频谈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3日-4日在广东考察期间重温二十年前邓小平讲话的历史意义,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2月4日,201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更将主题定为“市场的力量——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年”。而在1月31日,深圳特区报头版重登反映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自是希望重唤改革精神。
市场有没有力量?当然有,没有力量,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就不会有现在的经济成就。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市场的力量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但市场的力量尚没有形成不可逆的趋势,特权、腐败和既得利益阻击着市场力量,使得做蛋糕的人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付出和权利来分得蛋糕。
改革确实到了一个需要再度凝结共识的时候。过去三十多年,共识来自改革本身,经历了“文革”的苦难,一定要走出“文革”式苦难,一定要走出短缺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向哪里改,怎么改,这个共识没有。这就只能摸索,恰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寻找X的道路并不容易,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1982年的“十二大”,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市场”都是禁忌。1987年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市场”的提法上前进一步,指出有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一锤定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姓“资”姓“社”采取不争论。同年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终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经济建设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至此,向哪里改才成为社会的共识,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针,国企改革从“让权放利”的承包制改革转向不争论姓“公”姓“私”的产权改革,解放思想的国企“脱胎换骨”,央企崛起。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与一步步增强的改革共识不无相关。
由于我们的改革是增量改革,因此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在这个基础上凝结起人人都愿意改革的共识。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开始动摇着这种改革共识。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转型期的种种阵痛和困难,并不是改革开放的副作用,恰恰应该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原因。同样,改革也远远没有到大功告成的地步,现在原地踏步将有步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的危险。
相信市场的力量,从来也不意味着不认可政府的力量。只是在现代高度复杂的经济环境里,这两种力量需要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不能乱来,也让政府不能胡来。这就是改革的进一步共识,不能再是随机游走,走走停停,继续摸石头过河,而是应该对整个改革向何处去有一个顶层设计,真正体现政府的规划,而不是利益部门各自部门立法、各自为战,走到哪算哪。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所说,“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改革开放的长期规划设计,继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