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泉州营造“二次创业”强大政策气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10:2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泉州营造“二次创业”强大政策气场

  泉州后渚大桥

  “我们今天的大会,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大会,只有大家才有资格,因为大家都是优秀的企业家;今天的大会,也不是谁都可以举办的大会,只有泉州才有资格,因为泉州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家……”正月初八,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带领福建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公安厅、国地税等十大重要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奔赴泉州,以强大的政策气场使泉州龙年的“千人企业家大会”变得格外与众不同,更与众不同的还包括令泉州寝食难安的”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历史命题。

  为了这个命题,福建省政府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专门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作为送给泉州民营经济的“大礼包”,期望能将这次大会变成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将泉州打造成“民营经济特区”。

  企业转型

  提出“二次创业”,实现“四化”目标

  统计显示,2011年,泉州全年新增亿元企业374家,新增上市公司14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0枚,专利授权量5607件,专利数占福建省总量的60%

  历史总是这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静水流深,经过时间的沉淀,都变成了波澜不惊的弹指一挥间。人们无暇停下匆匆脚步,去回味风云岁月惊心动魄的细节点滴,只是秉承着30年风雨路养成的习惯,自觉地、不懈地、坚定地拼搏、向前。

  回望“一次创业”,泉州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迫于生计,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保留下来的“五小”企业,在“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的催化下,把名不见经传的泉州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民营经济聚集区。当年“三闲”起步的家庭小作坊,孕育出了74家上市公司、73个中国驰名商标、近1500家亿元企业。在没有太多政策庇护的条件下,“一次创业”泉州民营企业交出了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

  成绩单虽眩目,但要从金融危机深度发酵的被动时局分得一杯羹,泉州民营企业根本无心留恋过去,他们更关心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因为不少企业已经强烈意识到,不改变原来那种粗放方式,靠模仿、拼价格已难以为继。

  在这一点上,政府与企业可谓不谋而合,就政府而言,期待泉州民营经济通过“二次创业”,实现“质的跨越,量的拓展”。

  事实上,在如何突破困境,转变发展方式上,泉州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有益的尝试。

  恒安集团内部上演的那场“100亿忧心忡忡、1000亿信心满满”的生动故事就是一个缩影。

  2005年,恒安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上,恒安CEO许连捷提出,力争到2010年恒安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消息传出,公司上下一片哗然。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恒安整整在原地踏步了3年至5年。而今,要在5年时间增长70亿元,几乎是天方夜谭。

  经历了二次管理变革后,2009年,恒安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比原计划整整提前1年。而此时,当许连捷提出,力争在2020年实现千亿元销售目标时,公司上下弥漫的不是往日的畏难情绪,而是信心十足和欣然认可。

  许连捷告诉记者,恒安的信心源自恒安手里有“牌”——有领先于同行的产品,有足以消化各类成本上升的高附加值,有足以引领市场、创造市场的新产品。

  “主动创新,主动调结构,不要等到外部环境来逼迫你仓促应战。谁先主动调整结构,走在对手的前面,走在行业的前面,谁就是赢家。”——业绩增长、赢利能力和税前利润等三大指标稳居全球同行业第一的恒安集团的CEO许连捷给泉州民营企业同仁发出了这样的忠告。

  无独有偶,在中国建材之乡——南安市,以九牧、申鹭达、中宇、辉煌为代表的水暖行业,在各类成本一路飞涨的逼迫下,开始了一次行业的“凤凰涅槃”。摒弃低端路线,纷纷与日本TOTO、德国高仪、美国科勒等国际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抵御住成本上涨的冲击,还保持着年均32%的增长,牢牢掌握着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统计显示,2011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发酵的年份,泉州企业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全年新增亿元企业374家,新增上市公司14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0枚,专利授权量5607件,专利数占福建省总量的60%。一个以“上市企业为龙头、亿元企业为主体”的良性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带动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行业增速均超过20%。

  金融危机中要逆势而上,成为福建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大关的县(市)的南安市委书记陈荣法,亦有这样的感受: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看,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在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层次上做得好的,受到的冲击就小,甚至可以化危为机,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到较大影响。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新一轮竞争已悄然开始,抢抓人才、抢抓创新、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寻找新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新趋势。

  在泉州,记者注意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相当一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自发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或注重品牌经营、或注重新产品研发。此次,泉州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的目标,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就是期待这种自发行为,变成更多企业的自觉行为,掀起以持续创新为重点的转型升级热潮,推动泉州“传统产业高端化、成长型产业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带动泉州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

  政府转变

  构筑政策洼地,打造民企乐土

  2012年,泉州市政府还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落实惠企政策专项行动”,让企业能在最短时间享受到各级予以的优惠

  跟踪泉州民营经济多年的泉州市发改委综合规划科科长王克思告诉记者,多数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如果再不突破,路就会越走越窄。尤其是近年来,实体经济的生存条件越来越艰难,内外交困之下,民营资本很可能撤出实体经济,流向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或将企业外迁至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部分有能力的企业或转向新兴行业,或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民营企业能否就地实现转型升级,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更考验了当地政府。

  此次千人大会,泉州市委、市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行动计划》等文件。会上,企业家一拿到这几份文件,就明显感受到其中实实在在的政策含金量。

  仔细翻看文件,字里行间闪烁着政府求转变的迫切感。

  泉州市经贸委副主任苏煌辉告诉记者,仅以《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为例,若按2011年口径兑现文件中涉及的转型升级的奖励、引导、扶持政策的话,至少需要30亿元。

  这一数字相当于2011年泉州全市地方级预算收入的1/10还多。这对于一个本级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的区域来说,确实需要勇气和决心。

  难怪有人说,这份酝酿时间长达1年、有效期长达5年的文件,其从酝酿到最终公诸于众的过程本身,就是泉州政府新、旧发展理念的一次交锋和博弈的过程:是贴近企业服务为先,还是看住政府利益为先。

  记者发现,伴随着“二次创业”号角应运而生的政策,泉州市政府层面已经跳出了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景式的政策设计,而是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做足“整合”功课,在服务上做足“过细“文章。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比如,整合市、县两级原来分散于经贸委、科技局等部门的产业引导、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今年资金拼盘5亿元,以后逐年扩大规模。王克思告诉记者,此次不仅整合财政资金,改变原来部门各自为阵、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扶持方式,而是捏指成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引进竞争机制,颠覆原来更多考虑区域平衡、行业平衡、部门平衡的做法,在行业、区域、部门间展开竞争,确保好项目得到真扶持。

  又比如,出台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用足福建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发区扩区提升政策加大区域发展空间整合、优化力度。泉州山海兼备,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山区县的区位优势增强、发展空间充裕的优势凸显。这一政策正好顺应了沿海需要提升、山区需要发展的要求,把原来零星的、分散的搬迁变成有序的、规模的转移,实现“沿海优化、山区发展”的双赢。

  王克思告诉记者,福建省政府支持泉州各类开发区扩区提升和允许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这必将大大加快泉州“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步伐,不仅有利于泉州的企业做大、产业升级,还将有利于工业化发端于农村的泉州破解“工业企业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难题。

  不仅如此,2012年,泉州市政府还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落实惠企政策专项行动”,简化中小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手续,让企业能在最短时间,以最简便的手续,实实在在享受到各级予以的优惠。与此同时,泉州还在酝酿通过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或超市)等方式,聚合财务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技术中心、公共检测平台、律师事务所等生产性服务业,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中小企业。

  资本的趋利性与生俱来。令人高兴的是,源自政府努力而带来“服务洼地”、“政策洼地”效应正在泉州形成和放大,统计显示,近两年,晋江促进产能回归、税收回归、财富回归、总部回归、人气回归,两年时间,回归带动工业投资超过150亿元。而南安市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项目1048个,总投资639亿元,其中在外南安人回归创业的达735个,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60%。

  社会期许

  突破户籍阻隔,提供社会依托

  如何突破户籍阻隔,让他们在就业所在地获得更多的归宿感,也是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题中之义

  “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不可分割。企业在生产上追求低成本,员工在生活上追求高品质。泉州要注重为‘二次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依托。”在千人大会上,苏树林语重心长,同时,他还提醒泉州不仅要积极应对用工荒,更要提前预见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流动性加大的问题。

  作为一个每年吸纳外来务工人员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泉州比许多地方都更早碰到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欠薪追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经过多方尝试,泉州探索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欠薪快速追讨协调机制及预防机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办法和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互助办法,以及劳动力流出地、流入地合作机制,比较有效地化解了产业工人流入地遇到的多种社会问题。

  然而,谁都知道,这些产业工人心中期待社会能予以更多的关爱。如何突破户籍阻隔,让他们在就业所在地获得更多的归宿感,也是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题中之义。

  在福建省政府给泉州的“政策礼包”中,就提到“创新泉州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允许泉州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享有当地同等公共服务,有效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王克思为记者解释了这一政策的含金量,他说,居住证政策就是让外来人员在不放弃原户籍地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叠加了居住地的福利和服务。比如,与本地人一样参加当地医保、社保、公积金,一视同仁享受就学、就医、计生等服务。

  按照现有机制,经济统计口径已按一个区域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了,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仍然还是由省财政按户籍人口下拨泉州。虽然,“二次创业”的许多政策还有待与上级政府对接、磨合,但省、市两级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注于社会,已经给了向往“更有尊严生活”的人们更多的希望。

  “二次创业”,将为古城泉州赢得怎样的未来?人们拭目以待,期待政府的改革创新,期待民营企业的全心创业,更期待每一参与其中的个体的用心创造。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制造业百态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