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振峰:中国油储仅够30天 能源安全问题亟需破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油储仅够30天,备受国人关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尤为凸显。

  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及格线”是90天,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国,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可用90天左右。我们的邻国日本,由政府主导的油储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供使用80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总共可应付半年以上;英国的石油储备一般也可维持70天上下。在高度重视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多方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投入,以求促进节能和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和外部风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去年工信部就披露数据,2011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有观察人士指出,在美国着力摆脱“石油魔咒”之际,中国却陷入“魔咒”之中。当下,我国虽已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首批四个储油基地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二期基地预计2012年完工,将储备能力提升到约3753万吨左右。要完成当下发达国家的90天石油储备“及格线”,建成约5亿桶石油储备,那要等到2020年。一旦石油供应出现明显短缺,我国的能源安全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有人说,仅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就有103740亿元,外汇储备也达3万亿美元之多。“钱袋子”是鼓鼓的,外汇积蓄更是丰腴,石油储备不就是花钱吗?多从国外找些油不就得啦!问题是,石油是一种包含政治因素的商品,不仅仅是单由钞票来左右的。

  “十二五”期间甚至以后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稳步推进,能源短缺特别是石油短缺将随着需求继续增加而进一步突出。在此情况下,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机构不断制造和大肆渲染“中国能源威胁论”。2010年7月一家美国媒体的报道说,中国2009年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比美国高出4%,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和纾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最关健因素之一的能源问题呢?

  首先,我国亟需尽快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保障中国能源(特别是石油)输入需求。

  著名学者杨鸿玺曾经点出中国能源、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三个困挠问题:即买不买得起?买不买得到?运不运得回?

  “买不买得起?”主要是钱、价格、成本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关键是“买不买得到?”和“运不运得回?”这两个问题。我们亟需尽快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除了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发展能源丰富国家(特别是产油国)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与开发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合作与协调好大国关系,争取协作共赢。此外,还须大力开展能源外交,谋求进口来源和供应通道多元化。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和安全,改善我国能源输入的脆弱与被动状况。我们还应重视军事力量建设,保障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特别是远洋油运;坚绝维护我国的能源资源主权,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防止他国战略和蚕食。

  其次,做好节能减排,加大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刻不容缓。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中央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一定要打赢节能减排的持久战和攻坚战。此外,除了加大勘探力度和投入和提高自给能力之外,我们的能源政策必须作出根本转折和深刻变革,优化与调整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结构极为不合理,煤炭占80%,油、气合计不到20%,水电、核电也仅是个零头。不管是从我国的能源压力还是减排压力上面看,能源结构亟需加大优化调整的工作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以及鼓励新能源开发等。

  我们必须注重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水电、核电的发展,加强能源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利用,还应该合理利用我国十分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力争在低渗透气藏勘探和开发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以求降低对石油特别是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

  最后,还必须整体推进能源改革,尽快形成成品油合理价格体系迫在眉睫。那么,理想的能源改革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厦大能源专家林伯强就说,能源改革应当是一个整体改革,需要整体设计。主要包括资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国企和投资体制等配套改革,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他认为,改革也不是为了涨价。改革的目标还包括保证居民基本能源消费和鼓励节能。考虑到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与能源的垄断性和公共性,政府应该分担改革成本,尤其是补贴贫困居民的基本能源供应。

  总之,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问题是阻碍中国发展步伐的重大隐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走一条与中国经济相妥适的石油储备之路,尽最大程度降低因能源问题而带来的中国经济安全风险。(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能源发展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考

  欧盟“禁购令”效果有待观察

  中国有可能发生石油危机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