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不利因素作梗 日本制造难言复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21:4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李子木报道
“多事”的2011年令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遭遇深度“严寒”,最新数据反映制造业初现起色,然而利好并没有“普适”于各类行业,而今年2月初的大雪又给日本的制造业复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无论从外围经济形势还是本国经营环境来看,日本制造业若想再塑辉煌仍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
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前公布的数据称,日本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环比升0.5%至50.7,连续两个月站在50荣枯线之上。
有证据显示,日本制造业目前向海外的转移正在加速。自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007年年中开始其高达40%的升值过程以来,日本对外净直接投资从21世纪头5年的平均300亿至500亿美元,飙升至2008年的1300亿美元。目前仍处于长期趋势水平之上。而在日本国内,企业资本投资则一直持续下降。
积极进军海外的公司和没有这样做的公司之间,业绩差异十分明显。丰田大约50%的汽车在日本生产,在日本的销量低于出口量,预计在截至3月的财年中,净利润将下降一半。相反,日产尼桑只在国内生产四分之一的汽车,预计利润下降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俊峰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现在日本国内的劳动力、电力等成本持续上升,使得大量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其制造基地向低成本生产地转移,这会导致其研发基地外移,进而使企业的研发能力外移至国外。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的核心技术外流,而其制造企业唯一留在国内的资源是高端技术的产权。这会对其国内的普通民众就业问题产生打击。”
“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中小企业的影响”,日本日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吉田阳介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即‘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时代,日本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整个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出现衰退,进而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低谷,即‘衰退的十年’。由于不景气,目前日本国内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待遇普遍低于跨国大型企业,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供职于中小企业,纷纷跳槽到大型企业。这给日本国内的制造业复苏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在基础工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很强,但是其消费类电子工业的比较优势却越来越弱,究其原因是其创新能力不如美国等国家。”王俊峰告诉记者:“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属于跟进型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日本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上了美国、德国等国家,成为一流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在日本成为一流制造业大国后,其创新能力的不足就体现出来了。日本国内并没有出现过类似于苹果这种能够推出引领时代的产品的企业。制造业的发展是需要创新产品进行拉动的,没有新产品,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会产生大量的过剩资金,进而使这些资金大量涌入诸如房地产这类可以短期获得大量利益的产业,导致整个行业的衰退。”
“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目前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其国内的制造成本不断上升,出口持续下降,这也是日本制造企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王俊峰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签署《广场协定》(PlazaAccord)以来,日元汇率就持续上升。例如,日元从1985年的1美元兑换239日元,大幅升值至1988年的1美元兑换128日元,到2011年10月31日更创下1美元兑75.56日元的历史高位。
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近期表示,在美联储誓言维持超低利率至少至2014年年底的背景下,短期日元投机买盘激增,造成日元汇率急剧上升。投机买盘造成日元的大幅升值,在此时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的出口企业。2月7日,丰田汽车公司公布了2011财年前三财季财报,营业利润为1171亿日元(约合9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2.3%。
“由于经济危机的余波对还会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制造业想要复苏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王俊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