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珠三角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赵民望

  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珠三角是独特的,区别于长三角,组成珠三角这一空间地域的行政区划在同一个省;不同于其他地域,紧密关联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的珠三角,实际上是以大珠三角的方式存在的。作为带动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的珠三角,在形态上本应是一个大写的"A"字。

  可惜的是,这个大写的"A"字多少年来只是理论上的描述,即便经济动力已相当强大,但构成珠三角完整形态的"A"字却始终不能完成,"A"字下面的一横似有却无。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在从发展规划层面出台了珠三角的发展纲要之后,终于给"谋定而后动"的横琴岛发出了开发的通行证,目标是建设一个"特区中的特区"。

  "A"字的成形

  严格说来,以珠海为代表的珠三角西翼的发展落后于东翼,其结果就是掣肘了整个珠三角国家经济引擎的动力。我们注意到,虽有"京珠高速"这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珠海通往各区域的道路却有"断头路";即便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的一波特区建设高潮中诞生的空港三灶机场和海港高栏港,也是少见的不通铁路、没有高速公路伴随,珠海引以为傲的"双港"建成之日就相继沦为孤岛。

  此间研究者杨正浒认为,珠海乃至珠三角西部的路网不畅,是珠三角经济"东强西弱"主要原因之一。珠海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地位的定位,必然决定"珠海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区位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

  2011年1月份,广珠城轨正式运营。至此,广州到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江门、东莞等六个城市均可在1小时内相互通达,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形成。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交通即将实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三环八射"路线图。

  交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开路先锋。有分析指出:从珠江东西岸经济发展的比较来看,珠江东岸明显快于西岸,总量数倍于西岸。但是,东岸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空间相对饱和的瓶颈,亟待升级并向西岸转移。对于整个广东省来说,围绕珠三角,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要向东西两翼发展。因此,粤西地区必然成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

  以此看,珠海从末梢变为枢纽的过程,不仅仅是珠海地位的改变,更是珠三角能量整固所需的那关键的"一横"。

  去年12月7日,在最后一个直径22米、最高超过50米、重500多吨的巨型钢制圆筒被打入海底20米后,港珠澳大桥重点工程之一的人工岛主体结构工程完成了施工任务。据悉,港珠澳大桥最快将在2015年建成,届时珠海、香港及澳门之间的交通距离将大大缩短,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大桥两端和珠江口东西两岸市民的半小时生活圈;港澳之间将出现"第一条陆路快速通道",澳门也进入港珠澳的"半小时经济圈"。

  完成这座大桥所代表的那一横,意味着珠三角地区"A"字形布阵的成型。

  "第三条道路"的超越

  随着珠三角在交通格局上的大改变,产业转移、升级的实现路径也随之贯通。在珠海,当一系列关键性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相继完工之后,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发展的过程随之开始,具备港口、机场、土地等优势资源和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游艇等产业基础的优势更是得以凸显,"上天入海"的产业布局由此顺利实施。相互连贯动作产生的推力,将促使珠海成为带动粤西发展的龙头。

  与此同时,由于港珠澳大桥的沟通,东岸与西岸间的产业互动会更加频繁,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产业要素在三地间无疑更加密集地流动,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因伶仃洋上"世界第一桥"而加速。

  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多少年来,东岸深圳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深圳速度"在这里似乎没有落脚的迹象,珠海并没有复制深圳经验的意愿,一条"不一样"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由珠海领命践行。

  目前,珠海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园林城市前列。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珠海还规划建设了310平方公里、超过全市陆地总面积1/6的生态保护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珠海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特色城市风貌。

  作为"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的一个代表,珠海的城市发展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近年来,珠海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气环境优良率均保持为100%,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同年平均水平。

  珠海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正是珠海某种程度上的守势,为其争取了今天发展战略上的主动。珠海以时间换空间积聚的后发优势,成功实现了与珠三角曾经的拼速度、拼GDP增长发展模式的分道扬镳。

  珠海所代表的"第三条路",其实也是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破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省政府主导下的"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中,就包含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个方面。这个近期规划到2012年,远期规划到2020年的"规划",不仅涉及到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150个重大项目,构建珠三角地区的"530"产业体系;更有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等十项公共服务的无障碍对接流转;还有依托省、市、县三级绿道建成1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等直接关乎民生幸福的明确指引。

  以民为本,社会财富百姓共享的发展观嬗变,就是这个区域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今年10月底,珠中江已率先实现通信一体化取消了长途和漫游费;"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建设与融合一再提速。为提高区域合作协议的执行效率,推进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一体化运营管理的安排正逐步实现,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区域车辆通行费将年票互认。

  第二轮改革潮起

  "不一样"的发展道路需要创新,经济再发展和民生再改善更需要创造制度的空间。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就此指出,以工业为主的珠三角,未来20年面临着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变,这会带来体制改革的诉求,工业文明的体制不加以变革就可能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桎梏。

  尽管到目前尚未触动切肤之痛的根本性利益格局调整,但是对旧有模式的破局已经开始,珠三角的改革探索步入了深水区。

  同样在珠海,不仅仅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实验,更有"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就被国务院寄予了"制度创新"的厚望。这个已经挂牌运行的横琴新区只设了10个部门,被外界认为是参照了港澳行政机构的设置。值得关注的是,横琴岛上的澳门大学新校址,是租借给澳门且全封闭管理的。因而,横琴在这个层面上的"先行先试",更多地表明了政治体制创新上的实验,这显然大过一个处女岛所蕴藏的经济价值。

  珠海横琴新区通过"分线管理",让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均可方便进出,这只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范本。

  在佛山,已授予顺德部分地级市权限;面对"党政合一"的争论,顺德砍掉了2/3党政机构;容桂、狮山启动了"简政强镇"试点。一连串的改革动作,不但为全省富县强镇机构改革作出了表率,也为全国基层政权建构开辟了新路。

  而深圳以"行政三分"为突破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正逐步成型。其减少行政层级的努力,也改写了国内城市"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现状。

  广州重大事项不过政协不落槌、政府越权决定人大可撤销等等"从来没有过的表述",接连出现有关新规当中。

  珠三角究竟将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模式?没有标准没有答案,只有实践。广东已经提出:力争在未来若干年内,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广东圈定的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均由珠三角几个城市领命前行,其阶段性成果令人瞩目,"民众利益"成为此轮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腾笼换鸟"重构珠三角

  去年11月13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与BP公司在广州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意在加快推进PTA三期项目建设。该项目投资6亿美元,建成后将使珠海BP总产能达到每年295万吨,并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基地之一。

  就是这个月的中下旬以来,广东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开工,这其中有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广东汉能光伏项目、中兴通讯生产基地、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等四大项目,涉及投资近千亿元。

  上述重大项目实施的背景是产业转移,是广东以珠三角产业重构为目标的"腾笼换鸟"战略的完善。为此,广东选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八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目的是要将珠三角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据统计,在过去3年时间里,广东省拿出400亿元促进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截至2011年上半年,广东35个"产业转移园"累计吸引各类项目2988个,总投资约7030亿元。从2008年到现在,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创造工业产值超过4500亿元,税收约250亿元。

  一方面,从珠三角转移出来的产业与转入地优势资源相结合,成为广东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腾出了更大空间重新规划布局现代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及"一体化"进程。截至目前,珠三角转移企业5983家,淘汰落后产能78019家,同时引进现代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1.8万家。产业转移为珠三角腾出了集约发展的资源与空间。

  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制造了产业升级之路的跌宕起伏,然而珠三角依然在探索。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可以肯定的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等政策的深入,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汇集了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为主导的四大产业类型,该区正发展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图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教授(左)和研发人员杨国一起对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500千瓦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研发调试。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