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考预期”不一定靠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4:09 来源: 信息时报
1月份的CPI出乎意料地上涨4.5%,比大多数机构预测的4.1%左右高出许多,包括权威部门在内的解释是1月份春节因素所拉动。若从多月走势看,从去年7月份6.45%的高峰回落到12月份4.07%之后,1月份又出现了“强劲”反弹。
联系到近日发改委调高了成品油价格,此前几种主要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也上调了9%~18%,未来关于CPI问题会不会重新成为困扰行情的主要因素?不得而知。不过,乐观的分析者认为,这些上调价格的举动,由于本身权重有限,对CPI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相反,敢于在这个时候上调价格,说明官方对未来通胀压力持续回落是有所预判的。
这个观点似曾相识。笔者没有记错的话,去年4月份,在CPI仍处高涨过程中的时候,发改委上调油价就曾出现过这样的论调。不过,后来的CPI走势似乎并没有如这些预期那样出现缓解,反而是连续涨升到了7月份才因翘尾因素而逐渐回落。而期间对油价敏感的物流行业大叫顶不住,火电行业几乎全行业亏损,电价、水价等公用事业价格也在伺机寻求涨价,时至今日,这一“热潮”还未完全冷却呢。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核子爆炸的威力,而是“复利”。股神巴菲特平均的年获利率也没有超过35%,这个水平在A股行情好的年份几乎可以不屑一顾,但却正是这个不到35%成就了世界首富,这靠的就是复利的威力。同样的道理,CPI经过去年高涨之后,由于基数的原因,如果今年同比还在5%以上运行,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又将只能“再下一城”。即使全年平均在3.5%左右,以“复利”一计算,跟几年前相比,你的收入有没有跟上这个吃钱的怪兽,还真难说呢。
回到正题。这种逆向思考得出的预期,带着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当然也有准的时候,比如关于管理层的意愿——最近有人说做A股的和那些经济学家,经常在“揣测上意”,与中国历史上的太监一样,十分悲哀。想想还真就这么回事,呵呵——如果股市暴跌,管理层还拼命发新股,市场就会猜测,接下来管理层是否会出台一些利好对冲一下?而这样的猜测在10几年前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最终多会成为现实。
但这几年这种“对冲”的方式似乎渐渐较为少见,我们可以美其名曰“市场化”,市场的问题当然由市场自己去解决。比如发不发新股,并不是管理层说了算,市场愿意“抢购”,为什么不发?至于“三高”导致的破发,本来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有啥大惊小怪的?我们还可以自我表扬一下:A股终于脱离了“政策市”。
不过,虽然对这样凭着“良好愿望”的预测,我们可以姑妄听之,但心里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误导。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