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老股票档案:记录130年前中德并购第一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本报见习记者 徐建雨

  在这份标记为114号的股票上,157字的“招股说明书”出自主持这次中国第一笔对外并购交易的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之手。

  根据这份“招股说明书”的记录,1882年7月,以轮船招商局为首的华商资本并购德资工厂设立的中德合资烟台缫丝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总股本10万两(上海规元),计500股,中资以现银6万两认购300股并取得60%的控股权,德国洋行以200台缫丝机和缫丝技术入股,折合股银4万两,占40%股权。德方盎斯仍留任经理,中方唐茂枝任董事。

  1877年:德资宝兴洋行

  设立烟台缫丝局

  1882,“浙江乌程县青记以股银规元200两入股”。

  一张由上海广丰洋行担任主承销商,于上海平准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记录了130年前,一个浙江商人在首起中德并购中的投资。

  烟台缫丝局首次设厂是在1877年,由德资宝兴洋行在开埠后的山东烟台设立,而它的实际出资人则是德国商人哈根和盎斯。

  烟台缫丝局最大的特色是专做缫柞丝,拥有200台使用蒸汽动力的法国“开奈尔”式缫丝机。这一规模一度使得烟台缫丝局成为当时那个老大帝国中唯一的庞然大物。因为考虑到取水、排水的方便,德国人在毗邻通伸河的通伸街上选址设厂。而在现在的通伸街,已经鲜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响起过当时国境内第三家机械缫丝局的隆隆机器声。

  1862年,英资怡和洋行在中国首开美哲纺丝局,拥有100台缫丝机的美哲纺丝局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4年之后,法国人凭借10台缫丝机,又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二家机械缫丝厂。可惜旋开旋灭,即在当年(1866年),国境之内仅有的两家机械缫丝工厂相继倒闭。

  机械缫丝质量上乘,利润不菲,但成本也高;而且当时的主政者对洋商缫丝厂十分厌恶,一再禁令,要求地方当局不得将蚕茧卖给洋商办的机器缫丝厂。除此以外,机械缫丝还受到当时代表手工业行会的“上海丝业会馆”的强烈反对。刚刚经历过对外战争的中国,对机械、对洋商均不存在一丝好感。在盎斯——这个追寻“中国梦”的德国人——的严重,中国对待技术、对待工业的态度令他无奈。

  即使有前两家机械缫丝厂的前车可鉴,但德国商人盎斯不得不承认,工厂最终还是办不去了。

  1881年年底,轮船招商局总办兼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得知烟台缫丝局经营陷入困境,立即禀报李鸿章,请求允许招商局出面并购烟台缫丝局。

  德国人铩羽而归,对于一心实业兴国的洋务领袖李鸿章来说不啻为一个机会。李鸿章一口允诺,着手筹备股银。唐廷枢随即委托同门兄弟、广州商帮买办领袖唐茂枝与会办徐润同烟台缫丝厂时任经理盎斯谈判中资控股并购烟台缫丝局事宜。另一边,他则与德国驻上海领事及盎斯等人共同拟定华商入股章程。

  经过李鸿章的推动,招股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各地海关甚至动用关银,而商人也见有利可图,纷纷入股。

  直到1882年11月,在缫丝局已经招集的4.5万两股本中,轮船招商局占到绝大多数,并在其后又添招1万多两,招商局内部也有多人入股。并购后,甚至缫丝局在上海的有关财务往来也完全由招商局代理了。

  这张标记为114号的《烟台缫丝局股份票》上所记录的正是此事:“烟台缫丝局,为给发股票事奉:直隶爵阁堂部李 批准设局招商,购置西国机器,采办山东盛京登莱缫丝。惟须准中国入股六成,以俾得失均沾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召集股银十万两,分作五百股,每股上海规元二百两。随即设立规条,开办所得余利每年总结。除官利八厘,核算并照章除去花红外,即将净息按股均分。所有官利净息率凭股票给领。今据送到股本,和给股票一纸收持,须至股票者。光绪八年七月初二日。西人总理盎斯,中国董事唐茂枝同立。”

  2012开年伊始,机械制造行业就相继传出三宗跨国并购案,“中国正在全世界抄底”的言论迭现外媒头条。

  据统计,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涉及资金600亿美元。其中并购类为222亿美元,占到总投资金额的三分之一强。

  回顾130年前洋务派轮船招商局主导的那场并购德资烟台缫丝局,从第一次入股60%,仅在名义上掌握控股权,到第二次收购剩余的40%股权,完全控制缫丝厂。洋务派最终得以掌握缫丝工厂的经营和技术管理,在于抓住了并购的最佳时机,成功抄底。

  盎斯在创办烟台缫丝局五年之后面对极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企业已经陷入困境。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抓住机遇后的果断行动让第一次的并购水到渠成。

  但是事情终非一蹴而就。在第一次以合并为主的收购中,以官督商办闻名的洋务派实业家在股份制公司面前栽了跟头。他们虽然取得了合并后公司60%的控股权,但由于不懂技术,不善管理,最终只能将经营权与人事裁决权交出去。“凡局中雇用华人或请或辞,均归其主持。……如雇用之后,有不合者,听凭总办辞歇。”

  事实上盎斯也确实将洋务派排除在外。华商虽然股份占优,但未得其利。盛宣怀在日后总结说:“洋人牟利如有把握,断不肯分让华人。”一直等到数年之后,缫丝局终因负债再次歇业,盛宣怀才最终趁此机会,将剩下的40%股权和技术拿到手。

  对比130年之前的那起首次对外并购,拦在并购路上的,其实是洋务派实业家们梦寐以求的机械和技术。与现在的并购相比,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并没有变,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往往是并购的要素或者诱饵,但“洋人牟利如有把握,断不肯分让华人。”的故事应该让我们明白“凡局中雇用华人或请或辞,均归其主持。……如雇用之后,有不合者,听凭总办辞歇。”的结局也断断不能重演。

  1882年:唐廷枢趁机取得60%控股权

  为什么唐廷枢在得知“西人”的机械缫丝厂经营不善时仍急切地希望华商介入,并一次性取得60%的控股权呢?

  唐廷枢很清楚,洋行经营的机械缫丝局之所以经营不善,更多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果由轮船招商局接手,转为官督商办,凭借洋务派的势力,结果自然不一样。机械缫丝工厂的生丝制成品质量上乘,相比手工缫丝工厂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高出一倍还多。与此同时,缫丝业在当时的洋务工业中举足轻重。

  从1833年开始中国主要销往欧洲的对外生丝出口量就开始逐年大幅增长。仅1858年,上海生丝出口规模就已经高达上海规元2100万两。直到到甲午(1894年)前夕,包括工矿、电讯、交通运输等各项企业,大约有240家左右,而机械缫丝业约占到103到113家(其中分布在上海五家,顺德地区42家,广州地区50至60家,浙江、山东、武汉各1家)。几乎占据了近现代工业的半壁江山。

  所以当烟台缫丝局传出经营遇到困难的消息时,正把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办得有声有色的唐廷枢认为:这是中国资本进入机械缫丝行业,并获得相应技术的最好机会。

  在与时任经理盎斯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协商后,新公司股本定为上海规元10万两,分作500股。其中6成留给华商招股,虽有控股权,但工厂仍由盎斯一手经营。

  新章程中规定:“凡局中雇用华人或请或辞。均归其主持。华商入股者,可举一华人熟悉该业者,为新公司之买办。但此人须山东人,方识烟台买丝生意,然必须总办盎司访察其人及保人之可否,以定去取。如雇用之后,有不合者,听凭总办辞歇。”

  因为盎斯掐住了中国人对机器生产经验不足的死穴,仍掌有缫丝局的经营裁决大权。而洋务派所熟悉的是官督商办,对股份制经营了解不多,这次合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虽然股份占优,但华商未得其利,实际经营权旁落。盛宣怀精于商道,怎么会将缫丝局的经营大权拱手送给盎司呢?

  1885年:盛宣怀3万两白银收购40%股权

  1885年,烟台缫丝局因负债过多而再次歇业。次年,李鸿章委任新任道台盛宣怀接手,收买该厂。1886年,洋务运动中的官商第一人盛宣怀在烟台出任自己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时,以3万两白银彻底并购了盎斯手中持有的烟台缫丝局40%外资股权。使烟台缫丝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商资本完全并购外国资本创立的公司的案例。

  而同样做着“中国梦”的盎斯随后利用这笔巨资创办了盎斯洋行,将其发展成为烟台对外贸易的巨擘。

  1886年,完成最后收购的盛宣怀在致李鸿章函时这样写到:“烟台缫丝局之设可以使省野草茧仿制洋丝,倍价销售。历年得出教训,洋人牟利如有把握、断不肯分让华人。洋人会计精密,而自为谋则自利,为我谋利则我损,其始甘言饴我,其断狠心吞我,其终破面论我。”

  完成官督商办后的烟台缫丝局在1895年租给华商“顺泰号”经营,改名为华丰行丝厂。到1900年,该厂已拥有法式机550台,雇工2600多人,日产丝250斤。而在烟台缫丝局的带动下,至1909年,烟台共有机械缫丝局3家,手工缫丝局38家,缫工17000余人,到1912年更达到44家,年产量15700担。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