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房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1:5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绿城大肆甩卖非现金资产,一定是因为债务陆续到期而又缺乏现金
鲁桂华
我讲授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再一次被MBA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课程。奖品是一个7英寸的乐Pad,可以单手持着看书、安排日程、浏览网页,真不错,我也因此乐上了几天。
为什么最受欢迎,我想原因有二。
其一,我常教导我的学生,“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是舞台,企业的战略与运营计划是剧本,会计师是场记。企业家根据战略与运营计划在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这一舞台上演出,会计师就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反过来,分析师,就是要根据会计师这个场记的记录,分析和评价演员们演出的效果如何?为什么?
其二,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要学会触类旁通。像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那样,见一叶之凋零而知秋之深也,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已寒。也学会通过一个行业若干个典型企业的报表分析,而对行业形势、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浏览微博(http://weibo.com)时,不经意中见到一篇妙文,“绿城通过腾挪项目降低杠杆保命” ,像武林高手见到“乾坤大挪移”的秘籍后就想跃跃欲试一样,我也有些抑制不住,想通过绿城的报表,看看绿城这些年在演哪一出、演得怎么样,见绿城这一叶,可否知房地产行业这一秋?
图表是从绿城近5年的会计报表中摘录出的一些资料,这是绿城的会计师们记录的场记。我们首先通过这一场记来解读绿城这些年演的是哪一出。
为了让非财务专业人士理解绿城的会计师们记录的这些演出,这里我们不妨首先用最直观的语言解释一下图表中的一些术语。
流动资产,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应该收取的销售款、储备的土地、正在盖的房子、盖好了没有卖出去的房子等。
流动负债主要是指预收的卖房款、应该付的采购款、应该支付的工资等。
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就是营运资本。打一个极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采购了100万元的材料,有70万元没有支付,那么我们的流动资产就是100万元,我们的流动负债就是70万元,营运资本就是30万元。换句话说,100万元的材料,我们“骗”了70万元,掏了30万元的真金白银。这就意味着,营运资本就是我们掏出去的真金白银。营运资本增加,就意味着我们掏出去的钱增加了。
多掏的这些钱从哪儿来?不是“骗”银行,就是“骗”股东。“骗”银行的钱,就是非流动负债的增量。“骗”股东的钱,就是股东权益的增量。
掌握了这些分析的工具之后,我们就可以来分析绿城的演出了。
以2009年为例,绿城的营运资本增加了71.52亿元,即绿城储备土地、正在盖的房子和盖好了未卖出去的房子等流动性资产,除去没有付钱“骗”来的部分之外,从兜里多掏出去了71.52亿元的真金白银。
2009年相对于2008年,绿城的非流动资产,比如汽车、机器等,增加了13.4亿元。与营运资本的增量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绿城的钱主要花在了囤地囤房上面。
绿城的钱从哪里来?我们发现,2009年绿城的非流动负债增加了63.26亿元,股东权益增加了13.95亿元。即绿城囤地囤房的钱,主要来源于债务,比如银行借款等。换句话说,绿城借来的钱,变成了土地和房子。
读者朋友们不妨顺着这一思路研究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这三年,绿城似乎按照同一剧本在演出,即这三年绿城主要依赖各种债务融入的资金在囤地囤房。因此绿城的债务资金占资产的比率,即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底的71.14%逐年坚定地上升至2010年底的88.47%。简言之,绿城玩儿的钱,有接近90%是玩银行的钱。
如果把经营企业看成是赌博,相信读者朋友们不会有太多的异议。那么绿城玩儿的赌注到底是谁的?
我们再来看绿城演出的舞台。我们注意到,从经济环境来看,在近几年广义货币发行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社会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近些年的房价也因此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
在这一舞台上,大举借钱扩张,大举借钱囤地囤房,似乎合乎情理。正如同有春风夏雨,就一定有秋霜冬雪一样。2011年,近乎严苛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下,房子似乎有些卖不动了,绿城借来的钱变成了房子,债务在陆续到期,银行自然只会要真金白银而不会要房子。怎么办?绿城只好把变成土地和房子的钱,再变回真金白银。
于是,我们注意到2011年上半年,绿城的营运资本增量较之以前大幅下降了,非流动负债的增幅也大幅降低了。不仅如此,有媒体报道,自2011年12月至今年1月的“2月内卖掉7个长三角优质项目,绿城通过腾挪项目降低杠杆保命”。
我不禁莞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在缺钱的时候要把囤的地和囤的房变成钱,为什么当初把钱变成地和房的时候,太过“疯狂”而不知稳健?
一叶知秋。
绿城大肆甩卖非现金资产,一定是因为债务陆续到期而又缺乏现金。如果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舞台环境依旧,那么绿城演出也将依旧。如果绿城现象不是孤立的,那么大量囤积的土地和房子,急于变成现金时,如果需求不增加,价格会如何变动?我想,街头卖烧饼的“马大姐”都能够判断。
这里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所谓的“刚需”一族,不要因为“刚需”,而让你未来的资产大幅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可能比通货膨胀更为可怕。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