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说不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2: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基金业说“不”,虽然在近些年开始越来越多,且似乎导火索都是因为个别公司的特殊情况,但其背后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尴尬处境所致。

  2011年,随着监管层的放松,中国公募基金扩容的速度日益加速。竞争的日益激烈让行业人才流动加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早前沪上某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已经发展到了面临洗牌的阶段了,人才的竞争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中其他行业的崛起也加剧了公募基金业人才的流失。正是这种局面使得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对制度说“不”。希望监管层能放宽对于股权激励的限制,而在内部也开始对传统的雇用机制说“不”。

  另外一个层面上,对于上市公司说“不”,则缘于对过去多年简单投资者身份的一种自我反省。沪上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言,在过去的多年里,公募基金投资都是属于粗放式经营,并没有做到私募基金那般细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公募基金在买入一只股票之后,跟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无两样,”该人士称,“重庆啤酒的事情便是最好的例证,表面上看起来是重庆啤酒对大成基金的隐瞒,大成基金也的确以此提出罢免其董事长的提案,但是实际上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为何自己旗下的基金如此之多的买入,却对明眼人都能看出的问题视而不见?”

  显然,公募基金发展到当下,在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信托等其他多个行业竞争的情况下,之前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说“不”表面上是对上市公司的一种愤怒,背后则是对自己的反省。有业内人士称,未来的公募基金是否会借鉴VC/PE的运作模式,在大面积买入某上市公司股票之时,派驻相关人员长期驻扎在该公司内部。尽管此举会面临触碰内幕交易红线的窘境。但无论如何,这种说“不”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并非简单地避免黑天鹅,而是让上市公司对基金投资者也有一种负责意识。

  正所谓任何事件都有外因和内因。对自己内部制度说“不”,对投资的上市公司说“不”,都只是内因,而外部环境导致市场低迷带来的业绩低迷无疑是目前基金公司面对的尴尬外因。

  华宝兴业直接对新股询价说“不”则是某种程度上对外因的反抗。其董事长郑安国近日表示,对于新股发行,公司治理水平是公司能否上市的根本标准,只有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才有资格成为上市公司;建议可以将IPO预披露时间进一步延长到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鼓励公众和媒体举报新股发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新股发行节奏应该严格控制,不宜过于密集;建议每年从符合上市条件的拟上市公司中再优选80%的公司完成上市,其余拟上市公司则顺延至下一年再参加PK……

  说“不”意味着行业自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再不说“不”,面临的就不再是简单的尴尬,而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逐渐被市场抛弃的灾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