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资本市场五大结构性问题求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9: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资本市场五大结构性问题求解

  2011年,对于大多数的投资人而言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199点,十年零涨幅的字眼让投资人深感冬寒料峭。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这一表态让投资人在瑟瑟寒风中感受到了丝丝暖意。结合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解决资本市场顽疾、促进其健康发展贡献些许思考。

  资本市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股市被誉为“经济的晴雨表”,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相比,中国股市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出现了巨大背离。究其原因,中国股市面临五大结构性问题。

  一是资本市场定位不清晰。

  2011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债危机、欧债危机阴云笼罩,悬而未决;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着高通胀与高失业的痛苦;频发的极端天气也对世界经济的回暖构成了沉重的打击。相比于世界经济的步履蹒跚,中国经济在2011年的表现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全年GDP增速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农业成功实现“八连增”,物价逐渐趋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稳步提升。

  与强劲的经济增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股市的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继前一年度下跌14.31%之后,上证综指2011年再度大跌21.68%,创下了历史上第三大年度跌幅。而横向比较来看,发生经济衰退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4.58%;深陷欧洲债务泥潭的德国DAX指数下跌15.36%,法国CAC指数下跌19.50%;即便是下跌20.22%的香港恒生指数,其表现也领先于A股市场。

  当前股市连续下跌的原因,从外部因素看,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的外部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充满不确定性,输入性通胀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从内部因素看,未来通胀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对通胀是否得到根本解决存在担忧,经济增速下滑也导致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下调。但从根本原因来看,是资本市场多年来定位于“重融资,轻回报”造成的。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上市公司长期热衷于融资、套现,而公司业绩的过度粉饰和长期盈利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投资人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稳定、长期的回报。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创新基本停滞,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方式没有很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压力。

  二是指数权重设计不合理。股票指数综合反应了市场中大多数股票的运行情况,因此对其成份股的设计也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战略规划适时适度进行修改。以上证指数为例,其权重股大都集中在电力、银行、地产、有色、钢铁、汽车等行业。在上一轮牛市中,这几大行业带领中国股市冲上了6124点的历史高度,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产业为中国经济20多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推进,过度依靠投资的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

  此外,上述行业的股价如果复权来看并不便宜。以万科为例,尽管目前股价只有7元多,但如果复权,其历史最高价高达3344元,即使目前股价距高点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依然高达1030元。由于前期主力的持仓成本已经接近于零,因此主力可以在任意价位出货。更为严重的是,作为融资融券的标的,以万科为代表的银行、地产、有色等融券盘掌握在期指空方手中,由于上证指数和股指期货保持着近似同步,因此,股指期货的大肆做空导致了大盘积重难返。“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成为发展重点,这就势必要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行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等行业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其行业的业绩也会得到大幅提升。但是,目前这些行业在指数中所占权重不大,在弱市的大背景下,这些股票也很难走出独立行情。

  三是新股定价和发行机制不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历来存在着新股“三高”,即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资金。截至1月6日,整个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只有12.58倍,而新股发行市盈率却仍高达34.9倍。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部分股票,发行市盈率高到五六十倍。

  造成新股“三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股定价和发行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能高溢价发行,不惜联合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和战略投资人粉饰报表,编造虚假发展预期,严重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另一方面,目前的询价制度往往针对特定的券商群体,而有的券商旗下的直投基金甚至投资了被询价的公司,券商等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对新股给出了超出正常估值的定价,这些都直接导致二级市场打新的投资人亏损连连。

  四是大小非处理方式不科学。

  大小非诞生于股权分置改革,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与IPO相比,全流通对股市供求关系的影响更为明显。目前,两市股指与2007年的最高点相比,已跌去了一半多,但流通市值却翻了近一倍。这其中,限售股流通后增加的市值是主要部分。限售股的解禁,会对二级市场形成压制,使定价中枢不断下移。

  此外,由于控股股东在解禁期后可以自由流通股票,使得部分不思进取的上市公司股东在解禁期后大幅减持原始股,造成了部分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其示范效应在股市中直接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股东们纷纷效仿。大小非和限售股不规范流通,造成了抛股套现成为常见现象,这种现象正在侵蚀着中国股市,损害广大股民的利益。

  五是机构投资者不作为。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基金业管理的资产净值从年初的2.45万亿元骤减至年末的2.13万亿元。纳入统计的66家基金公司中,除14家规模有所增加外,其余基金公司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机构也和散户一样做起了短线交易,导致部分股票价格波动剧烈。2011年“黑天鹅事件”频发也对基金净值造成了巨大损失。部分机构和股票评论员为了一己私利,在媒体上过分看空,严重影响了投资人的心态,也间接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股市必定下跌,面对表现不佳的股市,我们需要调整思路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为中国股市对症下药,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适当放缓新股发行速度。发行新股要掌握好节奏,放慢速度,因为适当放缓市场供给增长速度,以修复处在严重失衡状况的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在审批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那些符合经济转型,符合产业政策,尤其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创业创新型企业群体的IPO审请。

  此外,应暂缓国际板、新三板的推出。从2011年的行情不难看出,每一次国际板消息的推出总会造成市场的暴跌,这从侧面反映了股市中的供给失衡。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步伐来看,在推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后,市场已经积累了众多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亟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与监管,若此时贸然推出国际板会进一步积累问题和矛盾,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同时,针对现有询价制度的“只报价不申购”进行改革,强制参与询价的券商配售该只新股,如此一来,券商便不会随意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级市场的利益输送。

  鼓励增量资金入市。目前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主要由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组成,一方面应该鼓励现有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另一方面应该效仿美国的“401K计划”加快养老金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企业年金发展,实现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即表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等长期资本都需要证券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应该修改现有制度,适当降低门槛,引入以RQFII为代表的海外资金入市,RQFII的建立和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以及养老基金入市不仅可以提振中国股市的信心,也为资金短缺的股市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这类资本注重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市场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培养。

  限制控股股东减持。限售股解禁应该区分对待。对于中小股东而言,在解禁期到来时可以抛售股票,特别是对于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私募股权基金应该鼓励其资金流转。但对于控股股东,应该严格限制其减持股份,甚至规定其永久不得减持。因为公司上市时所得融资已经支持了公司的再发展,如果两年之后便可随意减持,由于控股股东所持原始股成本极低,其势必会减持股票而无心发展公司。

  如果公司缺少资金,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发债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这样便会减少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冲击,也会提振长线投资者的信心。

  监管与政策扶持双管齐下。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加大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督促上市公司明确对股东的回报,切实加强对其红利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同时推行上市公司分类管理制度。

  此外,目前市场的资金面依旧偏紧,央行应该适时适度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准备金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提高流动性,从经济增长、价格变动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角度来看,当前仍然偏紧的货币政策应回归到常态化的货币政策。

  (作者为军巍盛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商务时评”

  

资本市场五大结构性问题求解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