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在国内买“中国制造”为啥反而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1: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一件兔毛大衣,贴着外国商标,但是“中国制造”,在上海的中信泰富广场里卖2000多元,而在国外买,换算下来只要大约500元。春节长假去意大利旅游的樊小姐,归来后向朋友们夸耀采购成果,引起一阵唉声叹气。

  有没有搞错?同一样东西,在中国生产,本地售价倒要比别的地方高那么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常的价格差异?

  对此现象,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解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尹翔硕教授的解释角度是“贸易成本”: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经营需要承担比在国外市场更高的贸易成本,结果推高了“中国制造”的国内终端价格。

  按常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卖,销售成本肯定比运销国外低,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

  尹翔硕和他的博士生徐蕾对中国工业统计数据库内31万多家销售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做了一番研究,比较内贸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单位销售费用。他们用企业当年销售费用除以当年的工业销售产值,计算出每单位销售产值需支付的销售费用,发现:从1998年到2007年,纺织服装、玩具、皮鞋、电子元器件等制造行业,仅2007年电子元器件内贸企业的单位销售费用低于出口企业,其余各年份各行业,都是内贸企业销售费用比出口企业高。比如2007年,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中的内贸企业,单位销售产值的销售费用为0.0371,高于出口企业的0.0290;玩具制造业内贸企业为0.0246,高于出口企业的0.0241;皮鞋制造业内贸企业为0.0260,高于出口企业的0.0220。

  尹翔硕说,销售费用中既包括贸易的固定成本,也包含随销量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由于出口需承担额外的关税和运输费用等可变贸易成本,因此可推断:内贸企业销售费用更高,是因为国内市场开拓和渠道建设等固定贸易成本居高不下。

  怎会居高不下?尹翔硕指出,问题之一,出在“国内市场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乍一看,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但其实,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分税制等原因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省与省之间实际存在着贸易壁垒。分割的市场导致了市场进入成本较高。

  还有隐性成本支出,所谓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上,一家企业要拿到订单,要花多少钱请客送礼?又要花多少钱去讨回货款?种种“公关费用”都要算进贸易成本,结果消费者面对的零售价格就高。

  在做这个课题研究时,尹翔硕接触了不少做外贸的中小企业,它们都表示想开拓国内市场,但是“不敢”,因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国内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合理,抬高了交易费用,侵蚀了它们产品的利润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效率更高的企业或拥有特殊垄断优势的企业才可能克服国内市场的区域贸易壁垒和消化隐性成本。尹翔硕据此指出,国内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是设法降低贸易成本,为企业创造好的市场环境。

  在情况不见改观之前,像樊小姐这样的消费者“用脚投票”:“在上海,500元钱只能买件毛衣。以后买品牌衣服,我会尽量去国外采购。”

  本报记者 张晓鸣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