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做玻璃口袋里的“最公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胡静波朱晓萌

  

做玻璃口袋里的“最公益”
公益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这需要在事实层面探讨。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至少有一种信念与理念让更多人知道,比如你种下一种爱会收获很多爱,种下一种善意也会收获更多的善意。

  而在现在社会中,尤其在公益行业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从善意出发的事不是很多,而且很多纷争是基于恶意、基于恶意的揣测,使得事情变得更复杂,这样的恶意揣测、争吵会撕裂我们这个社群与社会。

  希望我们在争论公益的同时,不要离"爱心最开始的地方"越来越远,让我们都静下心来,用心底的良知去抚摸"最开始的善良公益"。

  2012新年伊始,在"郭美美"、"卢美美"、"河南宋基会"等事件淡出公众视角之后,当人们认为即将迎来公益事业的透明化时代的年关里,河南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跨国收养"事件、"益益"事件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激烈地冲击着每一个公益人的内心。

  "益益"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根源就在于基金会是否透明,是否真正、真实、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不论真相如何,再一次给基金会行业敲响了警钟。

  信息化时代大潮席卷全球,激荡澎湃,而中国的基金会行业却似"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公众对公益信息透明度的渴求从未如今年这般强烈。

  然而,处于公益透明呼声日高的社会氛围中,在网站、微博(http://weibo.com)以及公共媒体上仍然很难见到基金会的身影。基金会不应再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边缘自己,如何从容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展示自己、传播公益、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透明化程度、提升公信力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

  张雯:想说透明并不容易

  2001年8月,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执行主任兼理事长张雯回到中国,发起并成立了专业的中国孤残儿童救助组织--儿童希望基金,开展孤儿救助、贫困患儿医疗救助等项目,这个机构当年就筹资帮助100多名唇腭裂孤儿进行了修复手术。之后,儿童希望基金每年都要为孤残儿童筹资进行唇腭裂、先心病、疝气等手术100多例,最多时一年资助康复手术600多例。

  从2009年起儿童希望基金委托人大代表递交建立全国儿童医疗保险的议案。从2010年起她的团队又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剥夺虐待子女家长的监护权。"现行法律中虽然规定父母如侵害未成年人的权益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谁来监督父母有没有悔改?谁来执行剥夺监护人资格?监护权撤销后谁来监护孩子?这些都没有明确。"张雯介绍,在国外,一旦发现虐童现象,警察和社工会同时进入家庭,先把孩子保护起来,然后拘禁家长。张雯呼吁用法律规定改变"孩子是我的,我有权决定他命运"的落后观念。

  然而,最近一个名叫益益的小朋友的尸检照片却将张雯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被人质疑,但我觉得应该要澄清一下。那个照片非常清楚,是一个尸检的照片,不应该放在网上,这是对孩子的极端不尊重,我们非常痛心。"张雯说。

  人们通常会对不了解的事物容易产生质疑,如何让公众了解慈善机构的日常工作状态、支出,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刻。

  张雯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公开,从2007年起儿童希望就可以网站捐款查询。现在正在努力使基金会的各项运转做到公开透明,近期也正在更新官网,从各个角度,比如捐款人的名字、项目名字各方面去方便大家了解查询,但这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一个小小的民间机构无法做得尽善尽美,我们有诚意做好,希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张雯告诉记者:"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中国没有孤儿,近期的梦想是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大病医疗保险。"

  做事情不容易,做些大家都认可的事情更不容易,到底是什么在让这些"不容易"成为社会进步的拦路虎?在这么一个不容易的环境中我们又应该怎么做等问题都成为了人们的思考。

  信息化披露落后滞留透明化脚步

  有调查显示,我国的公募基金会中,章程披露的占90%、理事会名单披露的占76.8%、年度报告披露的占30.4%、财务报告披露的仅占28%,而非公募基金会的信息公开情况还要更不乐观。2000多家基金会中没有网站的高达1300余家。

  截至2012年2月10日,基金会中心网共收录2595家基金会,基金会基本信息的覆盖面约为90%;收录了1917家基金会的年报信息,覆盖面约为88%。效果有些差强人意,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一些基金会没有树立起公开透明的意识。"

  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徐永光认为:使所有基金会都做到公开透明这在中国面临很大的困境,一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他们会问你是什么性质的机构,有没有政府的公文,说要有政府的公文才会提供这些信息";一种是企业投资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称只对出资的企业负责,你没有权利要求我把信息告诉你";另外一种是基金会运作的范围很小,"比如只在某一个地级市运作,就说他们有自己的平台,不需要宣传"。归根结底,这都是体制问题。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要发展,基金会募款和善款使用信息公开透明,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同时,信息公开的对象,应该是捐赠者和社会公众,信息公开的内容,应该从慈善项目的内容,逐步发展到慈善的结果,如谁受益、受益的程度等等,最终发展到全程透明,向公众披露机构的年报和财务报告。"徐永光说。

  给慈善的种子一片净土

  "实际上很多人感觉公益慈善行业可能就是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这一块净土有了问题,大家觉得不能够忍受,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苛求的情绪,要求公益组织万无一失,虽然说任何事都会有失误,可有一条必须守住:道德底线,道德底线一定要守住。否则,公益慈善将被自己打倒,工作上偶尔的失误,可以被谅解,如果道德底线守不住那就是活该被打倒。"对有道德缺失的公益组织,徐永光认为群众应该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如今中国的慈善,正如30年前中国经济开始的改革开放,很多人都涌入了经济大潮,很多的问题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但是因为没有制约,或者没有很好地对待,因此到几年、十几年之后暴露出来时,给了公众很大的打击。但是慈善经不起这样的风波,因为慈善现在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一块净土,公众非常相信从事慈善的工作者们,带着单纯的爱心捐了钱,如果在这块净土上面老百姓受到伤害,那么他们会怀疑还有什么是真正可以相信的,这种信任危机蔓延开来的话,这个社会做公益的热情也就降到了冰点。

  目前,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体制的建设,还需要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慈善事业应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给"慈善"一块净土,让慈善公开、透明,让善款善物真正地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发挥慈善事业真正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人愿意加入慈善,更多的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信念在人们的心中发芽,得到恩惠的人有能力之后,肯定也会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爱的火种才会就此蔓延,成燎原之势。

  公益组织应该学会直面质疑

  一句"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被人质疑"道出了张雯20年热心儿童救助工作,如今却被怀疑成是贩卖儿童器官的坏人时的委屈。所以当"益益"事件发生的时候,张雯想过报警、缄口等,一段时间里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地去面对质疑,回答问题,为不了解的人们做好介绍和说明,这也是改善我们自己的工作,应该学会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质疑,不仅要做好,也要说好。"张雯在总结公益组织如何应对质疑的经验时说到。

  应该让质疑成为慈善事业进步的一剂"催产素",因为,已经在孕育的慈善可能会受到固有机制一种惯性的拖延,"出生"的速度就会非常慢,但质疑却激发了民间力量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非改不可,促使其在短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这何尝不是件好事。

  徐永光对此深表同意,他说:"我的态度是一定要接受质疑,直面问题,进行说明解释,去年发生一些慈善事件,很多机构都在想办法躲开群众和舆论的监督,这没有必要,要学会去直面质疑,如果你没犯错的话,就光明正大地去解释,质疑的人也不可谓是端着一颗热心,想在质疑过后能更好地去做慈善。"

  慈善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应该是体现人类价值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慈善应该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是今天发展起来的有条件的老百姓去支持明天可能发展起来的老百姓,是今天的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强者去支持明天可能发展起来的精神或物质的强者。慈善到底在哪里?慈善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心中的善一旦被激活,世界上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一种爱心传递的火炬手。

  "在中国,构造诚信环境应该从我做起,谁都可以参与诚信环境,被质疑者要磊落坦荡,质疑者也是如此,慈善可以不完善,但我们善意的出发点都不可以直接被灭掉,在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多发展慈善组织,形成竞争的环境,优胜劣汰,这样好的慈善形式就诞生了,所以,对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要勇于发表意见,勇于接受质疑,避免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态度来面对,这样我们的社会环境才能进步,人们离做'放心慈善'也就不远了。"对公益有深度观察的清华大学博士后郭宇宽如是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