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景德镇收费之争:当文物保护遭遇商业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1:0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张丽华

  “都把自己的私营资产变成国有资产了,还要怎么做呢?”理着平头、开着路虎的小个子陈武平搞不清楚,三年多前闯入自己从未涉足的旅游和陶瓷行业,到底是开创了崭新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还是冒失地蹚入了雷区。

  数千年的陶瓷产业和文化底蕴,给景德镇留下了众多与瓷器有关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参天古树围绕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下称“博览区”),有着经吉尼斯英国总部确认为迄今为止遗存最古老、体积最大、烧瓷最多的瓷器柴窑——镇窑。

  三年多来,围绕镇窑和传统制瓷工艺,被官方引进的景德镇伊龙大酒店老板陈武平,复烧古镇窑、仿建旧古窑、兴建新门楼,经营与投资风生水起。博览区由此驶入快车道。但外界看不到的是,陈武平挥之不去的隐痛、接连不断的麻烦以及难测的风险。

  是敢于开拓,还是过于冒进;是保护性开发,还是过度开发,景德镇文化局引入私营企业经营博览区的这一尝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免费开放”之争

  三十多年前,为配合当时城区改造,景德镇市政府在当地风景宜人的枫树山,辟出83公顷空地,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于此保护,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博览区。

  鲜为人知的是,看似平静的博览区,却因不期而至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国家政策,闹腾了3年多。

  原来,整个博览区由古窑瓷厂和陶瓷民俗博物馆(下称“博物馆”)两部分组成。“馆、区之争”从陈武平入主博览区开始。

  2008年8月,陈武平与博物馆、古窑瓷厂、市文化局四方签订合作经营协议,合作的主体是陈武平作为董事长的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公司(下称“民俗旅游公司”),陈武平取得门票收入和经营权,期限30年,陈武平每年需向另外3家单位上交400万元。陈武平同时担任博览区管理处主任。

  没有想到,先于协议签订半年的一个国家政策,成为悬在陈武平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08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于2009年,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正式签约后的2个月,博物馆便进入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名单。这意味着,整个博览区将被“削去”相当一部分,门票收入势必大受影响。

  1个多月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来到景区。博物馆大门的两个保安拦住去路并被告知,必须到售票处先买票方可由右边的博览区入口进入参观。

  “保安不是我们的。”博物馆馆长王莲花无奈地说,“说实话,我这里也接到很多投诉,我多次向局里(景德镇文化局)打报告,要求解决这一问题。”

  “这其实是欺上瞒下,根本就没有对外免费开放。”王莲花承认。她告诉本报记者,签约之日,她提醒签约各方,这个博物馆可能会被纳入免费开放的名单。于是在协议里,特别要求“当协议条款与国家政策相违背时,以遵守国家政策为先”。

  而面对本报记者关于免费开放的质询,陈武平觉得非常冤枉:“我都气死了,早知道有这个事,你就不要把我引进来,我一天亏1万多块钱。”

  他告诉本报记者,两年前博览区就得到物价局的批准,可以将门票价格由65元提至95元一张,但因为免费开放政策,提价之事只好作罢。

  “两天损失一辆昌河车,一年损失700万。我那个时候天天交钱给它(博物馆)。”“(这相当于)等我拿钱把儿子养大了,你把他杀掉,你知道我是什么(感觉)?”陈武平说。

  陈武平希望把博物馆移出博览区外,他告诉记者,2009年市政府就此召开过协调会,博物馆应被移出博览区外,但始终未能执行。

  王莲花坚持认为,申报免费开放的地址在此地,移出博览区并不适合,况且馆内还有12幢明清建筑,难以搬迁。

  博览区是否每年因此损失700万元无从考证,不过陈武平承认,因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获得国家拨款100余万,他也少缴纳了每年近百万元的门票收入。

  陈武平并不讳言,如果博物馆搬迁,这里将被一个全新的景德镇历代古陶瓷展示中心所替代。而博物馆旁边上的陶艺基地,也是陈武平打算合作开发的另外一片天地。突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如鲠在喉,打乱了陈武平的计划。

  游客服务中心是否违建

  协商未果,陈武平索性将景区售票门楼前移数百米,但却又引来另一番纷争。

  1月3日,景德镇市民何昌平(化名)像平常一样,来到当地的博览区晨练,他惊讶地发现,闲置了许久的“新门楼”,开始收起了门票,门票价钱还由65元涨至95元。

  一年多前,看见前移数百米的新门楼拔地而起,老何就像其他市民一样,担心这里会成为新的景区入口。若真如此,他们就没有办法免费享受景区前的竟成湖了。

  何昌平的担心现在变成了事实。

  何昌平所说的“新门楼”,是一幢连接于两山之间的两层仿古城楼,中间两扇铁门,形成景区的新入口。

  这是2010年新建的博览区游客服务中心(下称“门楼”)。一个多月前,这里还可以自由出入。门楼内,不仅包括博览区,同时也有本不属于博览区的竟成湖。

  建造气派的门楼,很大程度是因为博览区正向国家旅游局申请从4A景区升级至5A景区。陈武平花费近千万悉心打造的门楼,比之原来促狭的售票处旧址,宽敞气派得多。陈武平认为,这才是5A级景区应有的游客服务中心。

  但是,新门楼的建设和启用遭到了当地市民的反对。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市民认为,博览区门楼外扩,将竟成湖包了进去,侵占了公众休闲空间。

  陈武平则认为门楼的建造合规合法。他表示,这个区域称之为“外园区”,也属于合作协议规定的红线范围之内。

  景德镇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葛祖明和城市规划局局长董小明对于外扩和建门楼之事,给予了另一种答复。在他的办公室,董小明当着本报记者的面打电话给下属过问此事,得到的答复是此幢门楼并没有向规划局申请报批。

  “没有报批当然就属于违章建筑了。”董小明对本报记者说。

  葛祖明也关注过这幢建筑,并随即让下属展开调查。葛祖明明确地对本报记者表示:“建个门楼可以,但如果把门封起来不让人进去,这个是不允许的。”

  看来,数千万的投资是仓促而冒进的。陈武平指着宏伟气派的门楼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对本报记者说:“这个中心、这些路灯,还有这些广告牌,还有这个停车场,都是我花钱修的。”

  他始终不明白,自己花钱建的楼,写上政府的名字,30年后移交给公家,这还不可以吗?

  

  镇窑1728的商业前景

  每年2次镇窑复烧,是景德镇群贤毕至、媒体云集的时刻。名人马未都、王刚都曾见证过柴火通明的复烧盛典。

  据博览区的宣传材料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镇窑一年可复烧两次。由于镇窑的腔体庞大,能容纳巨量的陶瓷坯体。博览区导游小姐告诉本报记者,镇窑每次可放入两三万件瓷器,每次用柴350余担。

  由于镇窑使用马尾松作为燃料,松脂渗入陶瓷毛孔,出产的陶瓷色泽肥腻温润,非使用燃气烧制的瓷器(气窑)可比拟。

  导游拿起一件图案普通、有些瑕疵的青花碗告诉本报记者,这只等外品青花碗的价格在30元~50元不等。同样一只一等品青花碗,售价更高达580元。

  令人咋舌的价格大抵由于它们来自300年前建造的古老镇窑。镇窑里烧出来的瓷器,因无可比价,获得了可观的“文物”溢价。

  2010年,尝到甜头的陈武平又陆续在博览区复制了明代的葫芦窑和元代的馒头窑,烧制瓷器。2012年,复制的宋代龙窑也将在这里点火。

  上述古窑或仿古窑,都使用早已被禁止的木材烧制法。在景德镇,多年前因许多小柴窑耗费大量森林资源,柴窑已被勒令关闭,生产者一律必须使用气窑烧制瓷器。而博览区却可以使用柴窑,因而出产的瓷器,又轻易获得一笔溢价。

  民俗旅游公司在博览区内设有三家专卖店专门出售这些“古”窑烧制的瓷器,看上去玲珑剔透,但价格奇高。据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这些窑里产出的瓷器,下一步将被品牌化和产业化。

  民俗旅游公司陶瓷销售部主管许文强告诉本报记者,一些代理商试卖过镇窑出产的瓷器,销售形势非常好。有鉴于此,陈武平准备用3至4年的时间全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镇窑1728”。

  1728年,清朝督陶官唐英来到景德镇上任,推动景德镇瓷器业迈向巅峰。陈武平告诉本报记者,取名“镇窑1728”,是为纪念唐英。

  对于镇窑1728这个品牌的产品是否全部出自镇窑,陈武平说:“我找景德镇做瓷器做得最好的人,放在我那里烧就可以了。”他只强调,这是一个品牌。

  许文强称,“将来可能要扩大产量,一扩大,(镇窑)两窑肯定不够了。”

  2010年10月,陈武平专门注册成立了景德镇市镇窑瓷业有限公司(下称“镇窑公司”)。景德镇市工商局网站显示,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陶瓷研发、制造(不含使用梭式窑)、销售;陶瓷文化发展、传播服务;陶瓷文化特色景区旅游服务。

  镇窑1728品牌是否交由这家公司经营,陈武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对于镇窑公司的业务安排,陈武平介绍得较为含糊,只称那是经营的事,“也许将来上市,也许被别人接管,这又说不清楚。”

  “动态保护”悖论

  陈武平把这种生产叫做文物的“动态保护”。文物和遗址的动态保护,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概念,即“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但在文物保护与合理商业化开发之间,边界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10年10月颁发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试行)》(下称“试行管理规定”)规定,不得租赁、承包、转让、抵押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性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开发。博览区作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作为国宝,显然亦应遵循上述规定。

  近年来文物保护单位商业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仅2011年,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建私人会所,北京的太庙、圆明园,以及白塔寺,辟出看风水敛财业务等行为,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和争议。

  2011年到访过景德镇的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许明对镇窑复烧一事非常关注,他认为,镇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用途仅限于研究、保护和参观。古窑的形式、结构和使用的砖,都是古代的,“烧一天就破坏一天。1300多摄氏度的温度,古砖会被烧坏。”

  镇窑存在古砖毁坏的风险,那么,复制的葫芦窑、馒头窑和龙窑,是否可以用作产业化生产呢?

  2010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关于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通知》,批评因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令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此,许明认为,窑一般只有柴窑和气窑的区别。 “烧窑,自古到今,都是一个原理。无非就是一些柴火,东西放进去烧。(新建的古窑)所谓复原古代技术,无非是噱头。”就算要建柴窑,许明认为,也不应该建在景区。

  本报记者亦发现,30年的合作经营期限,违反了上述新出台的试行管理规定。该文件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经营性活动而签署的合作协议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

  刀尖上的舞蹈

  尽管如此,博览区大规模建设仍然没有停止。本报记者了解到,民俗旅游公司新近申请了5000万贷款。陈武平承认确有此事,并表示,这是以其个人财产和博览区门票收入作担保的贷款。

  他告诉本报记者,5000万贷款的用途,除了景区的维护和窑系建设外,还将用于沿着竟成湖打造9个会馆以及打造世博江西馆。

  无论是维修或新建造的诸个古窑,还是游客服务中心,抑或拟建中的会馆,陈武平表示,这些建筑的产权都归景区和政府所有。

  “建造这些东西,是我到银行去贷款,用我私人财产担保,还不起我自己走人,这还不可以吗?”

  “我接手3年,所有的投入,都是捐给政府的,起码增值1个亿。” 陈武平说,除此之外,其经营所得利润将按一定比例交予三方分成,从5%开始,每两年增加1%,直至三十年后增至19%的比例,交予签订协议的其他三方分成。

  逐利是私营资本无可置疑的天性。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陈武平表示,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平台。“我要做的事更大,做古窑,做品牌,我可能暂时不赚钱,但我在其他地方赚钱。”

  但这正是为景德镇旅游局和旅游界人士质疑的地方,一位旅行社人士表示:“景区应为旅游景点,若异化为产品生产和销售场地,则不再是景区了。”

  一位熟知此事的景德镇人士评价道,景区的法人单位为博物馆和古窑瓷厂,民俗旅游公司作为合作经营者,并没有取代古窑瓷厂和博物馆法人地位的资格。“比如遭遇到施工安全问题,谁来负责?最后还是法人代表负责。民俗旅游公司应遵循经营和对外联络的本分,建设和维修的权限,还应交还给古窑瓷厂。”

  尽管景德镇文化局一再向外界表示,陈武平所做的是公益事业,他的经营亏损,将由其多元化经营的其他收入,比如伊龙大酒店的经营收入来弥补。但本报记者调取的工商资料显示,伊龙大酒店2010年末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经营情况也并不理想,2009年和2010年均以亏损告终。

  民俗旅游公司2010年勉强保持盈亏平衡,但资产负债率也高达87%。

  陈武平仍然充满自信,“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后人会评说,文化局与我的合作,是对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