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强烈 国债期货重又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8: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2月13日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正式推出,这一基础性的金融衍生品离回归又近了一步。提起国债期货,人们大多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国债期货风险事件,那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国债期货被关闭。10多年过去了,市场将如何迎接重生的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在各国债券市场发展和整体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市场投资者对参与国债期货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国债期货推出势在必行。”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根据当前的市场发育状况看,国债期货上市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我国上市国债期货的市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国债市场化发行机制日益成熟,二级市场交易日渐活跃,国债存量规模大幅扩大,市场参与机构更加多元化,利率市场化取得长足进展。同时,我国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日益完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平稳上市并成功运行,为国债期货的推出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准入问题基本扫清了法律障碍,并为国债期货的监管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现阶段国债期货上市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产品风险可测可控,上市后将能稳定运行。
现货市场支撑稳健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债期货交易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规模的现货市场为支撑。
我国国债自1981年恢复发行以来,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国债的存量规模也随之扩大。1997年年末国债托管量仅117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48%;2010年银行间国债托管量达6.6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6.74%。
王骏介绍说,各国开展国债交易之初,其国债存量占GDP的份额大致在14%至45%这个区间内。
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可流通国债余额达到6.40万亿元,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六位,约是1995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国债存量的60倍。国债余额约占GDP的16%,该比例甚至高于韩国推出国债期货时候的水平(14.4%),与德国、巴西等国(约20%)的比例相当。因此,现阶段的国债存量规模已经能够保障国债期货的平稳运行。
另外,从市场结构看,我国国债覆盖期限范围广泛,中长期国债的占比明显高于短期品种。近年来,国债管理体制、发行机制、交易方式改革所带来的国债市场效率的提高,以及国债发行期限结构的完善,使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增强,基准收益率曲线基本形成。
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强烈
目前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国债市场的主流,这为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国债期货的推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随着债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国债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元化。1999年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2000年允许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2007年允许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市场,2009年基金和证券公司特定资产管理组合和资产管理计划进入银行间市场,2010年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
截至2010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从启动之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增加到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在内的10235家。银行间国债市场已经成为所有机构投资者均能参加的公开市场。此外,2002年6月开始的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试点,也使个人投资者通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业务,间接参与了银行间债券市场。
“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进程中,金融机构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迫切需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红英认为,这种需求直接指向了国债期货等衍生品。
作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首先与国债的发行和交易相关。从国债的发行看,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国债承销商,在承销过程中面临着利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承担着因大量持有国债而带来的利率风险。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国债39339.97亿元,是我国国债市场的最主要持有者,迫切希望利用国债期货等债券衍生品规避利率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赚取预期的固定收益或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其参与债券市场的程度日益加大。利率波动让这些机构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利率风险,急需引入利率期货的对冲机制来锁定成本,并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
以证券公司为例,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我国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国债面额为681.26亿元,是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之后的第三大国债投资机构。证券投资机构中对债券市场参与程度最大的是债券型基金,其80%的资产会配置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因此,券商和基金对债券价格的波动更加敏感,证券投资机构需要利率衍生品来锁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