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息揽储转存他行 借道信托集聚风险5%年收益 银行能撑多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13:00 来源: 新闻晚报

  记者 崔烨 实习生 俞虹 制图刘京

  一笔20万元的资金到期,银行马上就发来短信,建议可购入一个投资期90天,年息高达5.2%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在市民已经习惯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时,如果再多看一眼投资方向,会诧异地发现最新的理财产品合同上惊现 “理财资金投资于同业存款”——这意味着银行把储户的钱又存到了另一家银行。银行为何要允诺如此高的收益做这类买卖呢?对储户来说是否会有风险?

  银行允诺高息资金压力骤增

  记者注意到,将“理财资金投资于同业存款”的这类超短期产品预期利率可达5%以上,银行之所以如此高息拉存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钱。

  沪上一股份行人士指出,此类产品的特色在于,A银行通过交易设计,所募资金存放于B银行,B通过支付高利息可扩大存款规模。内部人士称,同业存款理财产品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信托公司通道设计发行,另一种是两家银行合作自主发行,前者被禁后,后者仍在大行其道。

  虽然去年12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首次下调,但释放的4000亿资金似乎还是不能解除银行缺钱的问题。业内普遍认为,导致各大银行如此花样翻新的吸储大战主要还是为了应对年终存贷比这场“大考”,“及格线”则是75%存贷比这一最低要求。对于银行而言,存贷比高意味着银行可运用资金高,但是流动性风险随之也大,而这一比例低则意味着银行可运用的资金有限,虽然风险降低,但利差收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银行利润。

  “以同业存款的名义吸收的存款成本是以定期存款方式吸收存款的成本的2倍以上,以通知存款的名义吸收存款成本的4倍以上,以活期存款形式吸收存款的成本的10倍以上。这意味银行如果大量发行这类理财产品,无疑将增加其成本。 ”一位发行此类产品的股份制银行的内部人士坦言,允诺高息后银行的资金压力也骤增。他认为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过大的存款考核压力是导致银行存款业务出现违规的根本原因。

  但对于已经发行产品后揽到的资金来说,银行承诺了高昂的利率,势必要寻找好的投资标的来确保兑付。

  为了让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有银行在论证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的可能性(即做PE投资);有银行在设计新模式,希望绕开监管政策,继续放贷款或买票据;有银行在筹谋购买私募债券,除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的私募债,还包括保监会批准发行的债权投资计划;甚至还有银行在做红酒、古董、书画等另类投资。

  客户只要安全收益高就买

  “理财资金只要在银行账上躺1-3个月,就可以轻松获得5%以上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这是大多数银行客户的想法,毕竟,这类理财产品远高于7天通知存款利率1.49%和3个月期限定期存款利率3.1%。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节过后,理财产品受到了客户的热捧,很多投资者更是10万元、20万元地购入,一些高收益的产品一上市就遭遇“疯抢”。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经历了一个“低开高走”的行情,数据显示,春节期间63家银行共发行了449只理财产品,环比减少12%,产品销售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究其原因并不是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失去信心,而是由于春节前的花费相对比较大,更多的老百姓都把闲钱留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而春节过后那些刚刚拿到年终奖金的市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理财产品的投资,希望以钱生钱。

  业内人士指出,高收益是目前理财产品销售火热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春节过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多款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期限通常在30天至一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不少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超过了5%,有的甚至“飙高”到了6%。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前两天从同事那里听说某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很高,接近6%,就马上来银行咨询购买,就怕晚了就买不到了。

  有专家指出,由于2012年货币政策将逐渐宽松,信贷额度也会随之得到更多地释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大,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更有优势。

  警示“升级版存款”也有风险

  在理财产品热销的同时,风险也浮出水面,最近,来自“最赚钱的银行”的一只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专属理财产品出现16%的巨亏。据记者了解,这只产品投资期限两年,于今年1月30日到期,收益类型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预期年化收益率达6%,由于该产品只面向高净值客户,因此投资门槛为20万元。该产品的投资方向为股票、新股申购、基金等投资品种。但自产品推出之后,股市始终不给力,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沪指从2989.29点下探至2285.04点,下跌幅度达到23.6%。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工行这款理财产品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表现。最终到期时,产品累计亏损16.45%,成为今年以来亏损最多的理财产品。

  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工行决定将该产品转换成开放式产品进行展期。如果投资者选择赎回该产品,还可再购买一款年收益8%的专项半年期保本产品继续投资,但投资本金亏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措施很难弥补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近日,记者走访了共和新路广中路一带的几家银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很多市民都把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称作是“升级版的存款”,即能保本收益又比存款利息多。沪上某银行资深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广大投资者为了追求高收益已经将目光逐步从保本类产品转向结构性产品,但大家的心态和认识并没有及时的转变,仍保持着投资保本类产品时的"超乐观"心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稳赚不赔的。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在19224款2011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4款产品为负收益率,零收益的产品也高达17款。业内人士指出,通常出现负收益、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基本上均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涉及指数、汇率、基金、大宗商品、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投资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要特别谨慎,不能因为高预期收益率的诱惑就盲目购买。

  提醒客户经理的保证没意义

  “其实,我只记住了预期最高年化10%收益,其他的都太复杂了,真的听不太懂!”刚刚咨询完一款理财产品的余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子准备明年结婚,虽然家里已经买好了新房,但装修、摆酒、蜜月旅行都还需要不少钱,于是老两口就想着能用自己之前的积蓄购买点理财产品,赚点钱帮儿子减轻点压力。可咨询了一上午,自己仍然是一头雾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面对销售人员口若悬河的介绍,和余先生一样在自己还未完全弄清楚条款的情况下就选择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大部分投资者还是受到了高预期收益率的诱惑。正是抓住了投资者的这一特点,一些银行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故意强调高收益率,而淡化风险,有的银行甚至在宣传单上将预期收益写得很大很醒目,而对于风险揭示却用很小的字体写出或者放在材料背面。

  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几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咨询理财产品时,几乎所有的客户经理都在介绍中反复强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而对于合同的条款并不做详细的解释,对于产品存在的风险更是只字不提,作为普通投资者面对这样的“推销”的确难以招架。同时,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会进行口头承诺,保证未来的收益,而这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容易将“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划上等号。

  事实证明,产品介绍上那些夺人眼球的数字和客户经理口中信誓旦旦的保证并没有任何意义,记者翻阅去年的信息时发现某银行一款去年6月3日到期的结构型产品,其预期收益率高达16%,而实际收益率仅为8.5%。另一家外资银行的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最高年化预期收益率为8%,然而产品到期收益率却只有0.0325%。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仅为3.33%,远低于当初宣传的预期收益率。

  专家呼吁广大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千万不要忽略“预期”两字,更不要把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混为一谈,要特别留意那些条款中的“细枝末节”,充分了解投资收益风险,避免掉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陷阱”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