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板和七十二家房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MSN财经](http://stimgcn1.s-msn.com/portal/health/content_v2/buffer.jpg)
胥会云
胡老板是浙江人,在上海做工业厂房已经十多年了,最近谋划着转型,往商业办公楼宇上转。
说起他进入工业厂房领域的机缘,倒也偶然。因为有亲戚在上海,1987年他来到上海,木匠出身的胡老板,当年还只能称为小胡,只是在郊区家具厂做学徒工,后来自己开起了家具厂,但是因为动迁频繁,总是搬来搬去,所以不堪其烦的胡老板决定自己租一块地,自己盖厂房。1997年,厂房盖好了,自己却没有搬进去,因为一家台湾企业看上了这个厂房,甚至一下子付了5年的租金。
当时的租金虽然便宜,每平方米每天只有一毛七,但是3000平方米的厂房,5年租金放在一起也不是个小数目,90多万元,这几乎收回了胡老板建厂房的所有成本。灵机一动,胡老板发现这是个好生意,可以做。
很快,胡老板就放弃了家具厂,转而专攻工业厂房业务。他又拿下了这个厂房附近的30亩地,继续建造厂房、出租。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大规模实施撤县设区工程,推行“农改居”项目。为了加快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各县积极地向外招商引资,利用各种外来资金发展各项产业,建设各种项目。当时,政策措施比较优惠,特别是土地的征用相对比较松,价格也不高,在奉贤、嘉定、松江等地段一般每亩征用价格仅为5万元左右,一时间,大批浙江的企业被廉价的土地所吸引,纷纷进驻。
胡老板说,他主要是和镇政府谈合作,“政府要筑巢引凤,只有厂房有了,才能引来企业,但是政府又没钱,我们进来,政府就不需要投钱,企业引来了,还会按照注册资金的3%~5%给你奖励。”胡老板说当时也算是先上车后买票的概念,没现在那么多要求,只要房子盖好就不愁。这是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为这是桩好生意,胡老板也带了不少浙江老家的亲戚出来在上海做同样的生意。十多年过去,胡老板手上已经有15万平方米的厂房,而且还有不少在建的项目。但是近些年来,土地形势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拿地成本越来越高。现在租金虽比十多年前涨了不少,大约在0.5~1元/平方米·天。但是,胡老板说,要收回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以前租地建厂房的话,2~3年就可收回成本,买地需要5~6年,现在租地需要5年,买地需要15年。”
这些年来,胡老板看着自己的租客变来变去,从最初的服装厂居多,到现在多是电线电缆、汽车配件、高端家具之类的企业,胡老板在赚钱的同时,也经历了上海产业转型的变迁。
上海大规模的经济转型有两次,一次就是十多年前,由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转而成为IT、汽车、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
随着土地成本、生活成本等的提高,上海的商务成本也越来越高,大量低附加值的企业已经很难以在上海生存下去,不少企业撤离上海,只留下了那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
现在,上海正经历着再一次的转型,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胡老板敏锐地意识到,上海的工业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加上产业转型的趋势,未来的上海,还是要以金融、服务、物流等为主,而不是工业企业,因此他现在也在谋划着自己的业务转型。
聊天的那天晚上,他就要去上海市某一个工业园区,商谈商业地产的事情。他准备在这里拿下一块地盖楼,下面做商铺,上面做办公室,模式还是老样子——出租。当然,他没做过这方面的业务,所以找了个专业的机构合作。
去年,他还拿下了临港新城1000亩的土地,打算建物流设施。虽然土地越来越紧缺,但胡老板说自己不愿意到上海之外的地方做更大的生意。他说,这些年来在上海打拼,觉得上海还是比较能容纳外地人,而且守法、文明,所以在上海做生意,氛围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