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晋军”何以后来居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05:25 来源: 经济日报2月12日,一台飞扬着晋风晋韵的说唱剧《解放》在新落成的山西大剧院上演,这场春节文化活动的压轴戏将三晋大地上的新春“辉煌山西文化惠民”活动推向辉煌,也给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添上一抹重彩。
根据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要求,2011年底,山西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三局合一”、局台分离、组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以及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2010年和2011年,山西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只用3年多时间就后发先至地跻身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文化晋军何以后来居上?
从老中青艺人的唱腔舞姿里,从送年社火的绚丽光影中,从城乡群众的愉快谈笑间,记者读出了答案:一在人和,二在资源合。
群众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出发点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九,清徐嫦娥艺术团负责人胡嫦娥带领她的团队以每天两场的频率为三晋各地群众送去他们喜爱的晋剧。“若不改制,哪能这么个演法!”胡嫦娥告诉记者,她的团队人人都很快乐,不但不觉得累,还很和谐,因为天天有戏演,也因为收入高过改制前两三倍。直到谈得很深了,胡嫦娥才说了些当初改革的艰难。
改革难,难在身份转变——人员从事业人改为企业人,是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症结所在。
山西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制度设计围绕人展开,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改革对象即文化工作者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
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制度围绕人,山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文化发展要成为山西发展的“一轮一翼”,要做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头部队,同时提出要从战略高度为全省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省长王君则亲自担任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
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制度围绕人,宣传、文化、财政、编办、国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反复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征求群众建议,制定出一系列让文化系统干部群众“满意”和“基本满意”达百分之百的改革办法。
比如“五三零”政策——转制中,事业工龄30年或距退休年龄剩5年者,如本人愿意可办成事业退休,这既顾及了中老年文化工作者的心理和利益,也有利于转制后的企业运行。但是,对于杂技舞蹈等演艺年龄要求相对年轻的行当,“五三零”政策显然需要因人制宜地加以完善。于是,政策制定时就一企一案,一行当一标准,各方根据实际情况反复协商,制定出符合绝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改革方案。
方案虽得到群众支持,但转制后他们的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文化企业是否能让文化工作者既充分发挥才能又得到实惠?
通过引导、扶持先试先行者,山西省委、省政府让广大文化工作者看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可行之径与光明前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后,推行了能者上庸者下和提高绩效薪酬比例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方法,年总收入由2006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8亿元。
太原、晋城、朔州等地的一些文艺院团率先改制后,放下身段送戏下乡村、进煤矿,广受城乡群众欢迎。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不同程度地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大多数演员收入提高2倍至3倍,最好的每月收入过万元。
精心设计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
先行者的成功改革激发了山西全省文化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快速推进。
进入2010年,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省里组织有关人员赴陕西等10余个与山西省省情相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调研,在反复比较各地的经验和办法后,精心修正并设计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于是,和着2011年春天的脚步,省属5大文化企业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影视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加上先前成立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基本形成6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改革任务,核销事业编制15000余个,无人下岗,也无人上访;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的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山西出版集团所属110家新华书店、10个出版社全部转企;省市县三级154家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中心全部完成转企;广播电视局台分离、网络整合和网络中心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全省11个市、119个县(市、区)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163家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与不同行业间的整合同步展开的,还有文化行业的内部整合。“弱、小、散、乱、多”,曾是文化行业的特点和弱点,山西尤其严重。针对这一状况,主管部门乘体制改革之风,引导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同业态间联合做大、不同业态间优势重组,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集团迅速建立。2009年,原太原市歌舞团、杂技团、豫剧团“三团合一”,新组建了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有限公司。“我们给每个团、每个演员都重新定位,打破原有的剧种分类,整合成为一个个演出小团队,既能单打独斗,又可以打造一台台节目丰富的演出。”太原歌舞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告诉记者,资源重组整合提高了生产力,转企第一年,这个团就实现了全年演出500余场的业绩,场次和收入比之前3个团的全年总和还翻了一番。
地上文化与地下资源立体化整合
平遥古城,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早在10多年前就名扬世界。然而,这里的另一文化遗产推光漆器,至今少有关注的目光。“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郭兴银动情地说。这位平遥煤化集团的“掌门人”,去年举资数千万元,投入推光漆的传承与发展。他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省里真的很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才决定把推光漆作为产业来做。”郭兴银带记者参观正在用手推漆的工作现场,一一介绍着这份宝贵技艺的每道工序和每一件作品,“只有产业化发展,才是对这一技艺的最好传承,而能把手工艺品做成大产业的,应该是既有资金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大企业。”
山西有两大资源:地下的煤炭和地上的文化。其文化资源“储量”之大绝不亚于煤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全国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二、剧团数量全国第二。然而,2008年前,“既有资金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企业较少关注文化产业。不过,自2009年起,企业家们从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决策中看到,“省里真的很重视文化产业”,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于是,“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产业转型浪潮奔涌而来。尤其是民营煤企,更是将投身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看成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素质和形象的机遇。过去3年,全省仅投入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民营资本就达425.5亿元,其中九成来自煤炭业。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山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加快构建,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目前,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山西省图书馆在投资3.5亿元建设新馆后,藏书量由200余万册增加到700多万册,可容纳3000多人同时阅读。大型说唱剧《解放》在全国巡演近300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进入国家精品工程。
不过,山西人的目标比这要高远得多,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和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对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规划部署,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的发展目标。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说,“十二五”时期,山西还将成立省体育产业集团、旅游产业集团、文博产业集团和工艺美术产业集团,形成以10大文化产业集团为支撑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届时,文化产业将成为山西的支柱产业,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