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杨玉榕、刘健芬:需求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09: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6日讯(记者李冬阳)近日,文化部等16个相关部委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展出[更多]。佛山彩灯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榕和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健芬做客文化名人访,接受了中国经济网的独家专访。杨玉榕和刘健芬共同表示,人们的文化需求是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杨玉榕、刘健芬:需求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

  杨玉榕、刘健芬做客文化名人访 王耀峰/摄

  

杨玉榕、刘健芬:需求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

  佛山彩灯代表性传承人 杨玉榕王耀峰/摄

  

杨玉榕、刘健芬:需求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

  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健芬王耀峰/摄

  人们的文化需求是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

  杨玉榕表示,佛山的彩灯历史悠长,之所以能够在传承到现在,主要是有一些“出秋色”等赏灯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彩灯,来提升节日的气氛。所以这种活动的存在,就把这种技艺的产业一直流传了下来。要更好的传承,这需要有一个社会氛围、需要人们对它有需求。刘健芬透露,石湾技艺一直流传下来,有它的社会基础。人们喜爱这个艺术,每家每户都买一两件回去,当做陈设来用,这就有了市场,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才能把它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人们的文化需求使石湾技艺作品有了市场,之后我们对这门艺术有了更多的追求,然后这门技艺就走的更加快、更加好。

  创新是传承的一部分

  

  杨玉榕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佛山的灯还有一个特色,是除了彩灯,还有一些秋色艺术灯:灯心瓜子灯,鱼鳞灯,爆花灯等等。刘健芬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要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不止要学先辈那一套技术,还要从作品的内容上不断的创新。比如说制作现代人物像,用传统技术制作作品时,从生活中取材,不断的创新。

  杨玉榕表示,秋色艺术灯要做产业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很精细,做工时间很长,经济效益没有那么好。所以现在她们在做大型的彩灯,每年的中秋、春节、元宵大型灯展的时候,把它们销售到港澳地区。用这种大型灯展的收入,来搞这些小的秋色艺术灯,这样就可以把秋色的、真正的传统的佛山的灯传承下来。

  石湾陶塑技艺不单是石湾的本地人来做,全国各地的人、大专院校的学生都到石湾学习技艺,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美术基础,创造了很多的品种。除了有生产基地,还设有教育基地。有学生来,就上课教他们。刘健芬表示,石湾陶塑的技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学术,线条是怎么做,从理论学术上把他完善提高,这一点是现在着力要做的。

   传承人的传承人是谁呢?

  刘健芬是石湾陶塑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她的父亲是第四代传承人,是中国美术工艺大师。而佛山灯彩技艺的传承,对杨玉榕来说,不是祖传的,是她受到社会上节日活动时挂彩灯营造的气氛的感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开始做这门技术了,后来成为了传承人。她的儿子本来不是学彩灯技艺的,但是他觉得这个灯饰蛮好玩,喜欢这个灯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学习彩灯制作,现在办了一间工厂。他现在也是传承人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