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测艾”应多听听民间声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傅春荣
一个看似与多数人离得较远的话题近日却得到广泛的关注,这就是多省欲推广的“艾滋病检测实名制”,并且,此举据称已得到卫生部赞同。
与官方态度大相径庭的,是众多奔忙在防艾一线的民间公益组织。
当“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表态赞同‘艾滋病检测采用实名制’以及关系人‘强制告知’制度”的消息甫一散开,广州的4家民间防艾机构即联合约见媒体,反对强行推广“艾滋病检测实名制”。另有民间公益机构“天下公”致信卫生部,吁请立即暂停艾滋检测实名制推广,要求各地疾控仍坚持匿名自愿检测原则,以免造成社会恐慌。
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之间就某件事情能够如此针锋相对,尚属少见。就在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的时候,这个话题真正的主体——艾滋病感染者,用各种方式表达出他们的态度。
首先是在网络上针对“检测实名制”的调查显示,如推行实名制,60%的网友选择不再参与检测。
另有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一位医生在自己的微博(http://weibo.com)上感慨:“有记者朋友请我帮忙联系HIV感染者,采访调查艾滋病实名检测的事情,本以为小事一桩而且可以让媒体反映出感染者自己的态度,遂满口答应了,没想到和病房感染者一说,却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采访和调查,很尴尬。”
为什么感染者如此抗拒实名制?究其原因,还是当事人担心隐私暴露、遭到社会歧视。
尽管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再三强调,艾滋病实名检测,绝不意味着公开感染者和病人的信息,也绝不是通过“牺牲”少数人利益来换取多数人利益,但官方机构屡遭质疑、难以服众的公信力,难以抵消感染者内心的担忧与抗拒。
“实名检测背后其实是一种管控逻辑。”正如广东某民间公益防艾组织负责人所指出的,其背后反映了疾控部门粗暴的管理思维,而非服务意识。
的确,尽管最终目的相同,但由于站的位置不同,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防艾的思维和方式也就自然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整体艾滋病防控的高度出发,强调数字、结果,以便于搞清疫情、科学决策;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个体关怀的角度,不但关注检测结果,更关注感染者的后续治疗和权益保障等问题。
但现实是,如果忽略感染者的精神压力和生存环境,只是简单的期待通过实名制来掌握冰冷的数字,可以预见,这样只能让更多感染者从此“隐身”,必然导致防艾工作的大幅度倒退。
我们都还记得,去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专门看望了从事艾滋病防治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这是中国政府高层首次接触防艾民间组织。
李克强指出,防治艾滋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机制。“官方机构要与从事艾滋病防控的社区、民间等各类组织加强沟通,对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防治工作。”
实际上,引导应该是双方面的。民间组织比官方机构更容易接触到边缘人群,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他们更了解现实、更有经验,因此,也更有发言权。
关于“艾滋病检测实名制”这件事儿,不妨多听听民间组织的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