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美关系四十年:风物长宜放眼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21: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整整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所具有的“蝴蝶效应”改变了整个世界。

  今年2月13日至17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此访中的一个活动安排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在完成在华盛顿的多场官方活动后,来自中国的客人专程赶到位于美国中西部的艾奥瓦州东部小镇马斯卡廷,与阔别27年的美国朋友再叙家常。

  马斯卡廷镇很偏僻,偏僻得没有一个能够停下波音747飞机的机场。为了这次重聚,中国客人需空陆兼程。远隔千山万水的马斯卡廷镇又与中国如此之近,空间与时间将永远印证这一段佳话的隽永。

  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下令美国代表团任何人不得和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到中国国家领导人坐在美国乡村一栋普通民宅内与老友茶叙,这生动一幕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化。这是一场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变化。

  这一沧海桑田般变化开始的标志始于整整四十年前的1972年。那一年的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访问结束时,经历多个不眠之夜磨合而成的《上海公报》问世,成为指导此后中美关系的首篇圭臬之作。

  在坚决反共、反华方面,访华前的尼克松较之杜勒斯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1964年,尼克松在亚洲访问时还曾断言,如果美国承认“红色中国”,那将是对美国“自由事业的灾难”。8年之后,尼克松来到了北京,为美国承认中国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在解释这一行动背后的战略思路时,尼克松说,“因为我们的利益要求如此。并不是因为我们喜爱他们(指中国),而是因为他们就在那里……因为世界局势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政治版图上,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以原子武器支撑着冷战中的“恐怖平衡”。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正在国内外压力面前处于焦头烂额的境地。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大举陈兵,国家安全的威胁成为中国领导人必须面对的挑战。“形势比人强”。中南海的灯光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再次展现非凡的战略眼光,以四两拨千斤的气魄和小球转动大球的卓越政治智慧,向华盛顿传递了改善关系的信息,进而扭转了大三角关系的力量对比。华盛顿的白宫内,在基辛格博士的辅佐下,尼克松总统决意到北京与毛泽东纵论天下。中美两国领导人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胆略打破多年相互隔绝的坚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启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曾为这一进程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基辛格就此感叹道,历史眼光是中国领导人常常显现出来的一个文化特质。在处于交战、近乎交战和几乎没有任何外交接触达20余年后,中美两国终于打破坚冰,“中美关系的建立始于一个冷战策略,但其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新秩序演变进程中的重心。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对国际事务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世所罕见。中国重入全球外交舞台,以及美国战略选择的增多,为国际体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与灵活性……中美之间磋商所达到的强度甚至在正式盟友间所罕见。”

  40个春秋过去,从草根阶层到最高领导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利益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美国东海岸的华盛顿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所有热门景点中人数最多的游客群体来自中国,每位中国游客的美国之行平均消费6000美元。在全美各地绝大多数的大学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最多。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视汉语为最为重要的必学外语,其中就有奥巴马总统的女儿和副总统拜登的侄女和孙女。从美国港口最为庞大的起重机械到最为偏远乡村小店柜台内的针头线脑,“中国制造”的产品俯拾皆是。有一家发誓全用“美国制造”材料建房的美国公司,最终发现房子根本盖不下去,因为总得使用印有“中国制造”的建材。在首都华盛顿市中心的国家广场上,新近落成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群雕成为美国第395个国家公园,而这组群雕的作者则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

  继《上海公报》后,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八·一七公报”。至此,由《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组成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制度保障。中美战略对话以及演变而来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为21世纪的中美关系搭建了更为完善的沟通平台,“积极”、“合作”、“全面”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词。

  在一个让互联网包裹得越来越紧,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中,中美两国关系从未如此重要,利益矛盾也从未如此复杂地交织与纠结。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地缘国际关系、价值理念的诸多差异注定了中美两国间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存在。当敌对的两人相互间远远地望着对方背影时,背对背的诅咒较之面对面的接触来得更为简单。30余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为美国提出了一道如何应对的难题。在这道难题面前,美国国内顽固的冷战思维、不容他人挑战霸主地位的本能、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自负、国内党派政治争斗的伎俩、偏袒本国经济私利等多种因素间歇性混合发作,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屡屡发难,导致两国关系屡经风雨。美国从来不承认“遏制”中国,但其种种动作又都表明它确实已将不断壮大的中国视为“假想敌”。在今年年初发表国情咨文时,奥巴马总统五次提及中国。除大选之年的国内政治盘算外,美国视中国为最大对手之虑溢于言表。

  “风物长宜放眼量”。40年后的今天,中美两国领导人更需要一种新的历史眼光,以避免灾难性的战略误判。40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告诉我们,太平洋两岸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玩不得零和游戏,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除大家努力寻求合作共赢外别无光明前途。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一道极需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世纪性难题:中美两国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因为中国好,世界才好;中美关系好,世界才好。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