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外”之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欧阳君山
入世以来,中国一直孜孜以求进入“体制内”,即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MES=MarketEconomy Status)。成绩还算不错,在入世10周年之际,全球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的MES,尽管美国、日本和欧盟仍不承认中国的MES。可能只有坐等其成了,按WTO规则,中国将在入世15年后自动进驻体制内,也就是2016年自动获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入世谈判曾让黑发人变成白发人,没想到进入“体制内”又要让黑发人熬成白发人,令人唏嘘不已!
但同样甚至更令人唏嘘的是,在国人自己的话语中,天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不被认为是“体制内”,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甚至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反被认为是“体制内”。早在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一份调研数据就显示,希望进入国企的毕业生在增加,由2007年的14.6%升至19.2%,原因就是国企属于“体制内”!近几年来,情况变本加厉,“体制内”的气场越来越强大。2011年初,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指导5名学生对天津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进行了调查,国企名列前三甲。
到体制内做公务员,更是魅力四射,引力无比。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国考再次刷新三项记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发现年龄最大的考生,35岁,是报考年龄的上限;考录比扩大至87.5:1,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比例达到空前的3000:1以上。其中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一职,被4728人蜂抢,简直就是“万人坑”。有记者抓拍的一张照片相当的感人,那是2010年辽宁省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面试场地外,一位被录取的男考生给家里电话报喜,喜极而泣。
千军万马向体制内蜂涌,的确反映大是大非,应该当头棒喝一下:改革究竟向何处去?是重新回到旧的体制,还是放眼新的体制增量,坚定不移推进体制置换,乃至把旧的体制逐步边缘化呢?党的十四大报告早已明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目标,是天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民企代表“体制内”,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代表“体制内”呢?无论从世界潮流看,还是从党的政治意志看,答案都不言而喻。尤其是生产力标准看,民企的效率更高,无疑更应该是“体制内”。2011年11月29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从入榜的500强企业看,316家国企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67%、1.75%,显著低于184家民企的6.05%、3.63%。
从现实力量看,民营经济最初是小草,根本不匹配作为“体制内”,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税收的贡献超过50%,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超过50%,GDP的贡献超过60%,民营企业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近80%,就业的贡献超过80%,尤其在解决新增就业方面,贡献超过90%。形势可能也不允许民营经济再被视为体制外,甚至也不简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体制内”热的确反映改革在局部出现了迟疑。原因是复杂的,总体上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配置资源的时候,不是市场在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更多地是通过权力之手在配置,从而也就为权力留下了巨大的寻租空间,进而导致人们向体制内蜂涌抢羹。景观尤其别致的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一点儿也不想出去。有数据显示,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以来至2003年8年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之所以不能发挥基础性作用,首先是权力之手一直紧抓资源,政府职能转换一直不到位,雷声大,雨点小,财政预算与监督迟迟不能透明,反而是“三公消费”日益膨胀。其次是资源被一部分利益集团抓紧,国企改革一直不到位,说得多,做得小,资源垄断迟迟不能打破,利益黑箱迟迟不能公开,反而是做大、做强,大肆向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扩张。
之所以千军万马向体制内蜂涌,还有一个文化的原因,那就是“官本位”文化的残留影响,人们无意识中崇拜官威,以当官为荣。坊间流传一个故事:中国人民大学一个2010届毕业生,十分优秀,被著名的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相中,但同时也可以进入某中直机关做公务员,最后在家人及同学的劝告下,义无反顾走进了中直机关做公务员。
近些年来,几乎就在千军万马涌向体制内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财富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涌向别国。2011年4月,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指管理资产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快完成移民手续。我们的体制为什么连自己的精英都不能在“内”呢?
更吊诡的是,“体制内”人士也争相向“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裸官”被暴露在人们的视线。2009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明文规定,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所谓“裸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这似乎表明,在某些地区,“裸官”已比较普遍。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务之急是“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让新旧体制果断而又稳妥地完成交接置换,让人们真正安居乐业,各尽所能,无有内外!
当前的“体制内”热的确反映改革在局部出现了迟疑。原因是复杂的,总体上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配置资源的时候,不是市场在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更多地是通过权力之手在配置,从而也就为权力留下了巨大的寻租空间,进而导致人们向体制内蜂涌抢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