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熊胆,不是什么好投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01: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康夫

  中国的词典有一大特色,就是关于动植物的词条中,喜欢详细介绍其对人类的价值。比如写到熊的时候,就说它“肉可食,胆入药,皮可制革,熊掌尤为珍贵”。

  在这种逻辑下,各种动植物存在于世上的最大价值,就是给人类提供需要。

  过去动植物数量多而人少,这种逻辑勉强还可以行得通。但这种逻辑今天仍然在影响着一些人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一旦借助现代资本和技术的力量,恐怕将会带来更大的破坏。

  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乘上资本的战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由变得不可阻挡。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熟的金融和社会环境中,企业都需要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承诺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也承诺尽量避免对环境、工人健康、消费者利益造成令人不能接受的损害。

  除了道德考量以外,即使从纯粹功利的角度上说,投资一个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不是明智的选择。企业不重视社会责任,意味着它没有尽力减少这些风险,也就意味着它随时有可能因为爆出重大的环境破坏和人身伤害事件导致股价大跌,甚至因为需要承担巨额赔款而宣布破产关门大吉。

  所以不履行社会责任风险的提高,则意味着投资打水漂的可能性增加,而侥幸获得的收益并不显著高于那些社会责任风险较低的投资选项。

  比如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归真堂上市风波,网上的批评意见多是从活熊取胆的残忍出发,批评归真堂以重要的生态保护物种牟利。归真堂则始终坚持自己取胆汁的操作已经做到了最大的人道。

  这些争论也许不能阻止归真堂最终上市,因为道德不是证监会考察公司上市资格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但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即使以最不带感情色彩的眼光看,归真堂上市之后,投资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供应的角度看,归真堂始终没有说明过它养殖的黑熊最初的来源。从2009年它开始筹建新的繁殖基地,两年过去,其饲养的黑熊数目从400头增加到600头。而同期归真堂的销售额年增长率据说高达30%,达2亿元。

  同时归真堂还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可见资金和土地已经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按这样的速度,考虑到新繁殖的小熊一般3岁以后才有生育能力,达到归真堂计划的黑熊存栏数1200头也需要9到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里,政策完全可能转向限制甚至禁止以活熊取胆为目的的养殖场的新建和扩建。

  实际上,原林业部1993年就发文禁止新建养熊取胆场,所以严格来说,这个项目本来就违反规定,如果上市以后再投资给它,只怕真的会颗粒无收了。守法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对股东的责任,归真堂在这点上做得的确很不够,因此可持续性也令人怀疑。

  再从需求的角度说,根据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出口任何熊胆制品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而除了中国和少数东南亚国家,猎杀黑熊和提取熊胆汁都已经被取缔了,这就造成了国外黑市上熊胆粉的价格极高。

  这给一些人造成了错觉,以为发展熊胆生产在将来也有利可图,事实上熊胆产能在国内几乎过剩达一倍,以至于制药用不了的熊胆粉只能拿去做奇奇怪怪的熊胆酒、熊胆茶、熊胆油,甚至熊胆润喉糖。

  这些东西的消费群体比药品更小,而且卫生部、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已经多次下令不再审批使用熊胆制成的保健食品,这些熊胆制品能合法多久,值得怀疑。而在药品行业中,维持熊胆药品高利润的也不过是有关企业提出的熊胆所含有效成分不可合成,或者熊胆作为复方的药效不能简单看做有效成分加合的说法。

  但无论药理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证明了熊胆药物的有效成分是熊去氧胆酸,它和牛磺酸结合后生成牛磺熊去氧胆酸,这两种化合物的合成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相应的非专利药物都不贵,保护肝脏的作用则不弱于熊胆粉药物。

  归真堂为了证明熊胆的特殊性在自己网站上辩驳:“熊胆粉……同时还含有目前医学界仍未完全发现的元素。”对于“元素”这个概念的误用且不提,生产厂家自己都搞不清成分的药品和保健品,你敢吃吗?

  归真堂不是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虽然它捐过很可能无效的熊胆制品,捐钱盖过希望小学,但这些举措并没有给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黑熊和黑熊保护事业带来益处,也没有有效地降低野生黑熊面临的生态风险,更不难看出它乃至整个熊胆行业都面临着重大的合法性和利润前景的风险,难以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就算归真堂真的无视各种违反上市管理办法的漏洞成功上市了,它的股票,值得买吗?

  (本文作者系英国诺丁汉大学地理系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