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照亮最后的黑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13:19 来源: 《中国慈善家》

  施耐德电气实施的“碧波计划”无电村新能源援助项目,现已惠及500余村民和300多名学生,让一个村庄彻底告别了无电时代

  文 | 本刊记者 宋厚亮

  当我们习惯了生活在有电的世界里,当我们以环保的名义倡导“熄灯一小时”,殊不知,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还有一些偏远和穷困的角落没有用上电,他们被现代文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之一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经调查后掌握的数据是,中国现有五六百万人没用上电,而全球大概有13亿人没用上电。

  为了无电村的光明,2009年,施耐德电气开启了一项名为“碧波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无电村提供发电援助。2010年底,施耐德电气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成立“碧波基金”,该项目由此正式在中国启动,首选地是新疆喀什莫木克村。2011年6月,木克村开始建设光伏发电站,在新年到来之前的12月,该村正式通电,黑暗时代自此成为历史。

  走进电时代

  2011年12月13日早晨8点10分,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共政策与战略合作部总监杨丽莉,率领同事及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官员等12人,乘飞机从北京启程,途中在乌鲁木齐转机一次,下午3点飞抵喀什,再从喀什乘坐汽车前往叶城县城,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9点多。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早晨10点15分,杨丽莉一行和当地政府官员,还有从北京托运来的4车物品——赠送给当地居民的衣服、食品、电器等,一同奔向柯克亚乡莫木克村。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施耐德援建的莫木克村太阳能电站竣工通电仪式。

  这是一次充满期待和惊险的长途行程。车队所行之处,没有工业污染的天空湛蓝洁净,连绵起伏的昆仑山脉空旷寂寥,早先的一场大雪尚未融尽,浅覆着北面山峦,在阳光下闪烁出晶莹的光芒。这个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广阔区域,对于城市人来说就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但起伏的山路却增添了诸多不安全因素,车队离开叶城县城不过20分钟,就从平坦的水泥路转入了颠簸的石子路和土路,有的路段仅一车之宽,悬崖就在咫尺之遥——所有人的心都紧张地悬着。

  这是杨丽莉第三次前往莫木克村。一路的景致她都很熟悉,唯一的不同,是雪后的路面不再尘土飞扬。前两次莫木克村之行分别是夏秋季节,缺少雨水的路面十分干燥,当前面一辆车过去,飞扬的尘土足以遮住后面汽车司机的视野。没有尘土,路面变得光滑,杨丽莉不断地用对讲机告诉每一位司机放慢速度。离开叶城县城一个半小时之后,手机就没有信号了,接下来他们只能依靠对讲机沟通。

  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莫木克村。该村共有357户人家,分为5个小队,其中1、2、3小队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起,4、5小队则居住另一处,两个自然村落被一条小河隔开。村民都是维吾尔族,没有人会说汉语,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以种植和放牧为生,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离莫木克村很远处,有个小水电站,在有水的季节,距离水电站稍近的人家可以用上电,但电压不稳定,有户人家的电视机就因此被烧坏了。但更多的时候都是缺水或者无水的枯水期,自然也就没电可用,夜晚只能点蜡烛照明。

  莫木克村虽然水源稀缺,但光照充裕,夏季时,夜里11点太阳才落山,非常适合太阳能发电。于是,施耐德电气从合作伙伴江西赛维太阳能高科技公司那里,以公益价格(成本价格)购买了太阳能板和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的设备和解决方案,则由施耐德电气自己提供和完成。

  2011年6月,杨丽莉和施耐德电气的工程师第一次来到莫木克村。先是进行地形考察和项目选址,他们发现,该村的5个小队并没有居住在一处,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而太阳能发电无法支撑那么远的距离,于是只能先选择1、2、3小队居住的村落,因为村委会设在那里,拥有300多个学生的小学也设在那里。第二次去的时候则是方案确认和合同签订。一切都在快速推进,杨丽莉希望能赶在2012年新年到来之前完成施工并实现发电。

  12月14日,在经过半个多月的试运行后,莫木克村光伏发电站正式向村民供电。每家3盏电灯,2个插座,1个电表,此前一并安装完毕,同时,施耐德电气还为村里培训了两名电工。“今年2月份过完春节后,我们的工程师还要回访。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当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团队就会去帮助解决。”杨丽莉说,“从产品维护角度讲,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比较有信心,所使用的技术也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所以,如果没什么大的意外的话,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就是居民的使用习惯和他们的用电量。”

  为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施耐德电气的工程师特地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电表,每度电收费6角。“安装电表的原因,就是提醒村民要收电费,收电费就是提醒村民要爱惜电。”杨丽莉发现,他们到达莫木克村的当天,曾有村民整夜没熄灯,“如果不收电费,这显然是巨大的浪费”。收取的电费则全部用于电站维护,以及六七年后电池的更换,如此一来,无需政府或企业的帮助便可实现可持续用电。此外,安全用电知识也是当地村民所欠缺的,施耐德电气也为此专门印发了维吾尔语的用电使用手册。

  未来十年计

  虽然施耐德电气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碧波计划拥有一致的理念,但具体到各个国家时,其形式则不尽相同。以印度为例,由于印度的穷人没有房子,基本上都住在贫民窟,一大家子人就住在一个棚里,所以没法像中国这样提供一套完整的发电设备,只能提供可以随时带走的灯和电池。“即便是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村庄,发电援助的方式也难以相同。”杨丽莉告诉《中国慈善家》。

  2011年上半年,当杨丽莉选择项目实施地时,各个地方政府推荐了137个无电村,她本人也在青海和新疆的多地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了新疆的莫木克村。作为施耐德电气实施的第一个无电村发电援助项目,为何会选择新疆的莫木克村呢?或者说,他们选择援助村庄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据杨丽莉介绍:“我们立项的初衷,第一点,就是要帮到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施耐德电气做公益项目的基本前提;第二点,作为一个跨国公司,我们要做政府目前还无力顾及的公益项目,也就是填补他们的空白点,而对于那些政府正在做或者规划做的项目,我们是不碰的,因为那是政府行为。”

  具体到电力领域,在国家电网已有规划,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家电网可以覆盖的区域,施耐德电气不会去实施发电援助项目,否则就意味着重复投资和建设,公益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施耐德电气认为,只有在国家电网无暇顾及的地方,或者未来十年仍看不到通电希望的地方,发电援助的公益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出来。

  接下来,除了解决莫木克村4、5小队的用电问题,实现该村的用电平等之外,在莫木克村所在的柯克亚乡的另外两个无电村,施耐德电气也正预备考察。好在其中的一个无电村现已列入国家电网的规划,尽管具体实施日期尚未可知,而另一个村庄相比莫木克村更加偏僻,通行道路更加艰险,连农用拖拉机都无法驶入,运输只能依靠毛驴。“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一个方案可能只在一个村子适用,但到了另一个村子却不一定适用。”亲身考察过新疆多个无电村的杨丽莉内心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年前,当施耐德电气开始在中国寻找无电村时,听者无不表示惊讶和质疑,他们认为,所有中国人应该都已用上了电,而即使仍有无电村,其情境也必然艰险,很难实施公益项目。但如今,施耐德电气以坚韧独辟蹊径,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获得了众多机构的重视与认可。目前,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已将无电村发电援助项目作为一个民生工程上报民政部,对应的专项资金将会配套到项目中。施耐德电气的一个做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合作伙伴也主动找来,希望未来的项目做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专门免费提供太阳能板。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也上门寻求合作,希望以1:1的配比方式合作,即施耐德电气出资100万,中国扶贫基金就拨付扶贫款100万。

  除了光伏发电援助、培训当地电工和传播安全用电知识,施耐德电气还有更多的计划和设想。“有了电,村民也许会自己攒钱去买电器;有了电和电器,孩子就可以了解、认识大山外面的世界,可以在心里勾画一个美好的未来。电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会非常大。我们去的时候,专门给孩子带了电脑和电视机,还有很多维语的光盘和卡通片,其实就是想给他们搭建一个跟外界沟通的桥梁。”杨丽莉说。

  随着照明问题得以解决,未来莫木克村需要外界帮助的内容也将越来越多:了解外面世界的电视机、辅助孩子学习的电脑、用于开垦田地的水泵……因为有了电,这些物品将不再只是梦想,而其实现的途径仍是公益的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