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应有怎样的“离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王洋
说到院士,近日有两个消息颇引人关注。一则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谢家麟院士将奖金捐给单位一事;一则是贪污百万科研经费和包养多名“二奶”的“准”院士段振豪在法院出庭受审。
谢家麟院士说,我把奖金都捐给单位做科研用,这是应该的。段振豪“准”院士承认说,自己有过出轨,准备离婚。这样一个“准”院士,令自己在众人面前形象尽毁,就因为他是“准”的而不是“正式”的吗?显然不是,笔者倒认为称其为“准”院士也是对这个词的误读。
何来“准”?进入了院士评选的最终环节?马上就能升级为院士?没这么表面化。笔者认为,“准”字从程序上来讲,为“准备”,从内容上来讲,是“标准”,显然,内容更为重要。所以“准”院士,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已经是一名事实上的院士,是其自身学术水平乃至道德水平都已经达到院士的水准,达到普通人对院士的期待和认知,否则,并不配被称为“准”。
就像一名准爸爸,胎儿已经形成,他已经是一位事实上的爸爸,照顾妻子与胎儿,迎接宝宝降生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包含在爸爸的职责里。再如美国军官头衔中的“准将”,虽然也称为“准”,但准将已经是在将军的行列中了。同理,“准”院士即便还没有成为正式的院士,但应该已经是一名实在的院士了。可段振豪并没有“准备”好,更不符合“标准”。
“中科院准院士”这样的头衔挺唬人的,同时关于他的爆料也相当“给力”。网络上盛传的段振豪妻子的发帖虽起始于夫妻恩怨,但牵扯到挪用科研经费为情人买房以及包养情妇生私生子的丑闻,显然已超越家庭纠纷和道德瑕疵这一层面,涉及违法违规了。
就像我们不能容忍关于院士的一切丑闻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容忍在道德上有严重瑕疵,且不能对舆论的质疑给予令人信服理由的人担任院士一职。科研上碌碌无为,自然在拒绝之列,假若道德上有硬伤,更没有探讨的余地,这本是院士选拔的基本条件。
在公众的眼里,因大量科研成绩而拟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段振豪,应该是一名严谨、清廉治学的学者,如今竟涉嫌贪污,并且他丑闻的败露还充满了诸多偶然性,笔者不知道监管何在。一个“准”院士,揭出的是大问题。学不能为人师,德难使人折服,不断曝光的关于“院士”的负面新闻毫不留情地亵渎了院士这顶高贵纯洁的帽子。
关于某些存在的腐败,还远不止这么简单。曾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醒民在《北京日报》发表《我为什么从来不申请课题》一文,文章为腐败的学术生态、僵化的量化考核、课题一票否决制和项目化等风气感到担忧,文中称“只要你能设法弄来课题,把钱打入本单位的账号,不仅可以住高档酒店、海吃海喝,而且还能以各种名目(奖励、提成、变相报销等)中饱私囊,更能顺利戴上教授、博导之类的桂冠,甚或加官进禄,尽管你没有像样的学术成果,也没有够格的学术水准。”这样的文章敢登出来就绝不是随意夸大,自然像段振豪这样的“准院士”也就是一种“理所当然”了。
相比段振豪的丑闻,谢家麟老院士的捐赠行为让人舒服了许多。也许有人会说,谢家麟想得太单纯了,把钱捐出去,会不会正好给段振豪这样的人挥霍提供了便利?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想说谢老院士的思想有多么高尚,也不是认为得了奖金就一定要捐出来,更不是过分强调老一辈院士有多么的冰清玉洁。但是,单纯点有什么不好?谢家麟老院士说过,院士荣誉本来是名至实归的事,需要真的是自己做工作。捐赠,可能就是谢老院士认为的工作,是他的思想所致。或许,在这个复杂的年代,一切都变得那么“段振豪”,使如此单纯美好的举动都无法令人释怀。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院士,这是一个应扪心自问的问题。院士到底是钱权的点缀,还是自由学术的标杆,在金钱让人迷失,权力令人张狂的年代,我们应该留点净土,别让院士沦为这个时代造就的一个简单名号。